这里是一片红色故土,爆发过著名的斑竹山起义,秋收起义部队和红军7大队、8大队都曾在这里战斗过;这里是一块绿色净土,流芳海外的佛教七宗之一的杨歧宗发源于杨岐山普通寺,地下溶洞孽龙洞素有“天下第一洞”美誉;这里是一方发展热土,作为赣湘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创造新辉煌,取得新成就。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各部门、驻县部队把双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努力开创双拥工作的新局面,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高度重视 高位推动 各级联动促双拥县委、县政府将双拥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驻县部队建设计划,列入各乡镇、各部门目标考核内容; 对双拥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县委常委会议和县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多次专题研究,讨论解决驻县部队建设上的重大问题和优抚难题。 全县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各部门各单位均建立了双拥工作组织机构,并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实办公地点,配备工作人员,安排工作经费,形成网络化服务体系,确保双拥工作正常有序扎实有效开展。落到细节 落到实处 拥军优属暖人心 每年“八一”、春节期间,县委县政府及各级各部门分别对驻栗部队和全县重点优抚对象进行走访慰问,三年来累计走访慰问重点优抚对象上万人,慰问金总额300余万元。现役军人家庭优待金年年及时足额发放, 2016-2018年,共发放优待金1743.624万元。 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本,把优抚政策落到细节、落到实处,把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城镇退伍士兵安置等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部分优抚对象子女享受减免学杂费优惠,对现役军人子女上学入托,不受地域限制;对生活困难的老烈属、老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由县民政部门和所在乡镇政府给予临时救济和医疗救助,使他们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制定下发了《上栗县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暂行办法》,使国家安置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三年来共接收安置城镇退役士兵458人,军队转业干部6人,随军家属4人,安置率达到100%。 互相支持互办实事 鱼水情深写华章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驻栗部队建设。近年来,为县人武部建设战备仓库、调拨干部职工公寓楼征地费用、对人武部操场进行“白改黑”,投入经费187万元新建班竹山打靶场,投入经费100多万元对民兵训练基地进行整体改造装修,添置县属民兵应急连装备器材,增拨基干民兵体检和服装购置经费。特别是2016年,县财政投入2500万元新建消防大队营房,并于2018年10月正式搬迁入驻,进一步改善了指战员的战备训练条件和工作生活条件。 驻县部队全力服务中心工作,为地方建设积极奉献力量。2016年以来,驻县部队共参与灭火救援917次,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15188人次,出动车辆1731次,抢救被困人员132人,疏散人员2795人,抢救财产4821万元;认真开展贫困村结对帮扶工作,与1个贫困村12个特困户建立帮扶关系,分别在桐木、上栗、鸡冠山等乡镇建立山羊养殖基地、蔬菜基地和油茶基地,带动周边群众科技致富件;先后组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到敬老院打扫卫生、清洗街道、为地方送水2000余人次,有800多人参加义务献血。 结对共建 携手共进 军民融合谱新篇全县共有781名党员干部与192户优抚对象结对帮扶,通过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合办企业安排就业等形式,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适龄青年踊跃参军,2016年有1981名,2017年有2536名,2018年有1883名,2019年有1502名青年报名参加应征,分别为部队输送合格兵169人、190、178和150人,圆满完成征兵任务,无一例责任退兵事件。 驻县部队与上栗中学、上栗镇新群村、龙合村、桐木光荣院、鸡冠山乡驿马村等11个单位结对共建,相互办实事,开展国防教育及安全生产培训等活动,重点打造了斑竹山双拥教育基地、赤山龙溪军民共建创业基地,军民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县城滨河路、浏万东路的单位和市民开展“军警民共建一条街”、“军警民共建一条路”活动,采取军民座谈会、“双拥杯”篮球友谊赛、文艺宣传等形式开展军民共建,坚持每周上街清扫卫生,协助维护街道秩序,为全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作出不懈努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鱼水情深,更见时代风流。上栗县广大干部群众与人民子弟兵正以饱满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澎湃的激情,共同谱写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血肉关系的崭新篇章,共同铸造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军民融合发展的更大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