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长平乡 查看内容

记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终身名誉理事长李维正

2019-11-25 13:36|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江西日报

摘要: “我们就像是春苗,你们则像是一场及时雨,来得太好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感到了温暖。”这是上栗县长平乡石溪小学六(1)班学生周依纯曾经写给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的信中的一句话。稚嫩的字迹背后,道出该乡千百学子 ...

“我们就像是春苗,你们则像是一场及时雨,来得太好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感到了温暖。”这是上栗县长平乡石溪小学六(1)班学生周依纯曾经写给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的信中的一句话。稚嫩的字迹背后,道出该乡千百学子的心声。

言及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绕不开今年已经90岁的李维正老人。正是他在1991年发动创立的这个基金会,28年来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一颗颗幼苗茁壮成长。数字显示,该基金会发展至今拥有会员4200余人,募集捐款400余万元,已累计发放349万多元奖励资助金,奖励资助学生教师4897人次。

看着不断“成长”的数字,李维正老人颇为自豪。从青年时的复员军人,到壮年时人民教师,再到基层教育工作的一位普通领导,尽管岗位多变,不变的是他捐资助学的一颗初心。“我小时候家里穷,知道读不起书的滋味。所以,我想着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做一番事情,帮助贫困学生上学。”果然,当他参加工作后,李维正不是给学生买饭共票,就是帮学生缴学费,基本把自己的工资都花完了,经常成为“月光族”。有人问他这么多年到底帮助了多少学生捐助了多少钱,李维正一直打马虎眼,“记不得哟。哪个会去算这个嘛,不需要记!”老人笑着说,一脸的慈祥。

老人自己不记得,但有其他人记得。大塘村学生曾思瑶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亡,母亲烧成重伤,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姐弟俩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端贫困。李维正当时知悉情况后,虽然已有5个孩子资助在身,但他仍每年给曾思瑶一家送去400至800元不等的慰问金,连续8年从未间断。去年,他在住院期间,偶然听到病友说起淡塘村有个刚考上北京科技大学的孩子家庭困难,他立即打电话联系,决定每年资助其2000元学费。

像这样的事情,在李维正身上不胜枚举。考虑到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李维正参照以前乡贤发动族人捐款奖助学子的优良传统,便萌生了建立一个类似“奖池”的机构,通过筹集资金,汇聚大家的力量帮扶更多的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动大家一起做,不是更好么?”李维正解释道。1985年,时年56岁的他离休后与其他志同道合的“老伙计”开始酝酿,并经过6年的长时间准备正式创办了长平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他们憧憬着,“有了基金会,就能帮助更多的孩子长大成才。”

基金会的名头是挂起来了,但钱从哪里来?李维正和另外4位发起人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拿出了启动资金,又分头去找亲友故知等人“化缘”。为了跟别人拉近距离,早已戒了烟的他在口袋里仍会揣着一包好烟,见人就散一支,脸上笑成了萝卜花。正是在李维正他们的辛苦奔忙之下,基金会积少成多,账面上的资金越来越多,此后更是在乡里的支持下置办了一栋办公楼,可以通过资产收益来保证正常运转。为了保证基金会的纯洁性,李维正跟同事们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馆发票和烟酒发票,不图个人回报。这个“三不原则”,至今仍是基金会章程中雷打不动的条款。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动下,长平乡一些在外的知名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其中一位远在深圳的离休干部连写了11封信,总共汇来了6万元捐款。

随着基金会一天天长大,当了8年理事长的李维正“功成身退”,并于1998年时回到了老家,过上了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在长平乡大塘村李家屋场的一栋旧式砖瓦结构老宅里安享晚年。在此期间,他和老伴一起细心照顾着终身未婚的兄长直至其去世,被当地人传为美谈。走进他的卧室,只见里面没有一件好家具,尽显寒酸。“我这么一把年纪了,对物质的东西没什么讲究,过得自在就好。”李维正豁达地说。可是,他对自己不讲究,但为了公家的事,他却硬讲究。李维正用过一副假牙,老是脱落下来,多年来仍没舍得换。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去专门的医院看看。没想到他得知一副上好的假牙要花七八千元,头就摇得像拨浪鼓一般,正告大家说:“这个就是国家能报销,我也不会用。我一个老头子,不是浪费国家的钱么?没必要,没必要!”这回,假牙终究没有换成。由于年龄增大,近两年李维正的身体欠佳,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可他从来都不去大医院,专门挑便宜的医院去住。有人劝他,“你住院全部可以报销,怕啥呢?”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人一口回绝:“小医院花钱少,能为国家省一分就省一分呀!”

不久前,江西有四人一集体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其中,李维正是我省所有非贫困县中唯一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的先进个人。这样的殊荣,不正是对其长期以来孜孜不倦扶贫济困的最高褒奖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