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娅 “你要是不去市医院,我今天就不下车,你到哪我跟到哪!”11月15日早上,沈婷就打定这个主意,一定要把丈夫吴晓华带到医院检查。 2015年8月27日,市政协机关副县级干部吴晓华被派到上栗县长平乡石塘村任第一书记。上任以来,吴晓华忘我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没日没夜地忙碌着,不知疲倦。前些日子,吴晓华在村里工作时突然感觉到头晕,身体右侧发麻。沈婷得知后催他去医院,他却说过几天就好,不碍事,急得一向尊重丈夫意见的沈婷只得“撒泼”。一进医院,医生了解症状后,护士便推来轮椅让吴晓华坐,送他去做相关检查。医生诊断,吴晓华患的是脑血栓,需要立即手术。 “本来,组织上说他可以卸任第一书记回机关工作,可他却要坚持干到2020年全部脱贫。”想着丈夫舍小家为大家地工作,守在病床旁的沈婷眼睛湿润了。今年55岁的吴晓华还在术后恢复期,他笃定地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重大政治任务,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组织把扶贫挂点村第一书记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我,我必须干好!” 近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石塘村,通往村里的是一条平坦干净的沥青路,路两旁青山绿水、红叶黄花,风景如画。 第一书记吴晓华在石塘村家喻户晓。这些年来,石塘村257户人家常常能见到吴晓华的身影。 “这几年吴书记真的是吃了苦!我家多亏了他!”村民易录志属四级残疾,致富无门。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年吴晓华第一次见到他,向他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时的情景。“党和政府都这么关心贫困户,你不能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要加油努力,不能总这么穷下去!”思来想去,易录志觉得自己能做种养,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吴晓华得知他的想法,给他送去扶贫资金5000元。“吴书记经常来我家嘘寒问暖,连水缸里有没有水他都会去看。”易录志在2017年就脱了贫,他喜滋滋地说:“我今年养的鸡鸭已经销售一空,羊更是畅销。我的种养经验越来越丰富,客户也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 张正远不善言辞,说到吴晓华,这位中年男子几次哽咽。他有严重的哮喘,冬天几乎出不了门,其父瘫痪在床,家里一贫如洗。“吴书记告诉我,党和政府要扶持我们一家,吴书记还指路要我做种养,送给我家启动资金,送我去培训,现在家里鸡鸭猪的小毛病我自己就能处理好。”张正远今年养了几百只鸡、几百只鸭和十多头猪,初步算一下,全年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吴书记对我真好,想尽办法帮我找销路。”他感激地说。 沈婷向记者透露,自己一直尽全力支持吴晓华的工作,但他们还是闹过一次别扭。有一年,吴晓华让沈婷从自家积蓄中拿出5万元给村里借用一下,“我就不理解,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我一个人操持,我都没有怨言,但没见过还要自己带钱去上班的!”虽然不理解,但沈婷还是取出5万元送到村里。 原来,这5万元是用于当年建设村部前的学校活动场所。工程需要25万元,但只筹集到15万元,如果余下的10万元不能及时到位,这个工程的建设就遥遥无期。见吴晓华从自己家里带钱来应急,村里的干部被他的担当精神感动了,大家一起凑了5万元,把学校活动中心建了起来。“吴书记带头干,我们村‘两委’班子就更加团结努力了,下决心要改变石塘多年‘空壳村’的面貌。”村委书记易录宋告诉记者。 这5年来,作为第一书记的吴晓华真真切切把脱贫攻坚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心里时刻装着贫困村“脱帽”、贫困户脱贫和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目标。他带着责任和感情帮扶,抓住村级党组织建设这个根本,帮助提高“两委”班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县、乡党委评为“农村基层先进党组织”。 突出产业扶贫这个重点,引导党员干部开展“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组建长平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冰糖柚种植基地,引进棋盘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经济、扶贫车间,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了4200余元。抓住人居环境改善这个关键,实现了道路沥青硬化、路旁绿化和晚间亮化。村级电网重新进行了改造,户户用上了安全饮用水。开展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树立社会文明新风,村民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截至目前,在市政协挂点扶贫工作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吴晓华多方协调筹措资金480余万元,发展产业项目5个,成立专业合作社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该村于2017年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脱贫验收,石塘村12户(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实现如期脱贫。市政协牵头帮扶石塘贫困村被市委评为2018年度先进单位。吴晓华也先后获评“优秀公务员”“全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干部群众的干劲上来了,产业强了,钱袋鼓了,石塘村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看到石塘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吴晓华说,虽然这几年是辛苦一点,但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他这个第一书记才不负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