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29日,冬阳暖照,可程远国的心却是拔凉拔凉的。当天是他履新赴上栗县中医院南院任执行院长报到的第一天,医院门可罗雀,办公室也无人出面协调腾出,他只好抱着一大堆办公用品和书籍,“灰溜溜”地开车带回家。 程远国受命于危难之际。此前,他在长平卫生院任院长期间,该院曾先后获全国群众满意的基层卫生院、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称号,个人获全国优秀基层卫生院院长殊荣。 而彼时的上栗县中医院南院,业务收入入不敷出,工资绩效不能及时发放,人心惶惶。医院管理混乱、纪律松弛,多名骨干医生流失,医生推脱病人,像“一潭死水”。 今年11月29日,再见“救火队长”程远国一班人,底气十足,踌躇满志。底气和信心来源于一组漂亮的数据:2018年医院收入2970万元,2019年1至10月收入达3900万元,今年有望超4800万元,同比增长60%,职工收入提高一大截;今年无一起医疗差错事故,病患者满意率达95%;药占比从去年的39.5%降至目前的29.65%,减轻了患者负担。 短短一年,缘何医院能气象一新,职工精气神满满?去年,南院新班子上任以来,从管理最核心的因素“人”抓起,大胆亮出“三板斧”:管人、用人、留人,排除阻力、挖掘潜力、锻炼能力,从而激发活力。 南院要“起死回生”,必须要找准病因,才能拿出治疗良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上任伊始,院领导开展密集的谈心谈话活动,了解职工的真实想法和发展建言。 对于以前的人浮于事、效率不高,上班期间关起门打牌、迟到旷工等纪律松弛的现象,新班子认为不能简单地处理人或开除人,而是要以制度管人,奖罚分明,加以教育引导,使其改变,服从管理。 每天早上8时的进班会,周二、周五的行政(业务)查房“雷打不动”,院领导与科室负责人以上率下,现场办公、查漏补缺,变以往的“滞后”处理为现在的“超前”处理,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一名职工因工作懒散,不履行请假手续休假两个月,医院对其停发两个月工资绩效和社保,并责成作出检讨,狠刹了歪风。 骨科一名医师因开药时,药占比超出规定的两个百分点,被课以按超额部分乘以20%的罚款共计2600元并于当月执行。 以前医院有句口头禅“做多做少500元”,职工绩效分500、600、700三个档次,职工获得感不高,难以调动干事积极性、创造性。去年以来,实施绩效跟科室效益直接挂钩、多劳多得、适当拉开差距等新举,打破了“干多干少差不多”的怪圈。如今,职工人均年收入普遍增长两万元左右,科室之间的收入差距有两三倍之多。 人心思动。南院新班子接手前,骨科主任和一名护士长已“远走高飞”,一对医师夫妻,同是业务骨干,也已联系好下家医院,准备“出走”。 面临新的流失,程远国立即找到这对夫妇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留住了这两名业务骨干。 既要留得住,还要发展好。有着研究生学历的骨科医师沈付根先于新班子数月“跳槽”到南院,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平台。院领导力排众议,将他任命为骨科主任,并为其提供安家费以及学科带头人、交通补贴、岗位补贴等补助。由于他业务精、善管理、能吃苦,骨科去年业务收入不到400万元,今年一举达到1200万元。 在派出年轻骨干医师“走出去”,前往大医院名医院进修深造的同时,该院还“请进来”,主动对接市人民医院,结对建立技术帮扶机制,每天都有市人民医院的主治医师在医院坐诊。设立微创中心,邀请两名国内知名教授实施外科高难度手术,并进行带教,提高了该院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狭路相逢,特色取胜。立于彭高镇东山村的南院,处于萍城之北、上栗之南,在15分钟的车程内与市人民医院、上栗县人民医院、萍矿湘雅医院等市县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短兵相接,可谓“夹缝中求生存”。南院立足实际,善于“拿别人的短板补强成自己的长板”,用好用活现有的医疗人才和资源,致力打造中医骨伤科、中医康复、精神病科等特色品牌科室,做大做强,力争成为“夹缝”中杀出来的一匹“黑马”。 伴随着主城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萍乡高铁枢纽的建设、绿地集团等楼盘的崛起,越来越多的萍城市民呼唤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上栗县中医院南北互动、深化改革,南院“东山再起”恰逢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