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时节,走进湘东区麻山镇桃源村,一条条平整的沥青马路从村口通往每一户村民屋前;一栋栋美观现代的农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将乡村点缀得五彩斑斓;一群群邻里乡亲正齐聚在花园式的文化广场上聊天、跳舞。“多亏了丁书记,这3年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村民李建民高兴地说。 眼前这幅秀美和谐的乡村景色让人难以相信,3年前,作为省级贫困村的桃源村,还是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沟。2016年,来到桃源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丁绍峰看到泥泞不堪的道路、破烂的房屋甚至是裸露的电线时,心里直打鼓。桃源村是一个合并村,村情比较复杂,还是个空壳村,村里没有产业。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务工,导致大多数农田也荒废了。初来乍到,面对基础设施几近于零、穷苦落后的小山村,他的心里有些没底。 “刚来的时候,村民们都以为我是来做做样子、走走形式的,几乎没人主动找我聊天和反映情况。”丁绍峰回忆。但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要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自从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丁绍峰就铆足了劲,一头扎进村里,借住在村党支部书记家中,白天用脚丈量村里每一寸土地,记录有哪些需要改造提升的地方;傍晚到村民的家中聊天谈心,和群众打成一片,忙起来连续3个月没回过家。“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丁绍峰知道,和群众打交道,最重要的是与群众建立真挚的感情。他一户一户上门走访、在屋场召开村民大会、与群众开展围炉夜话……听群众怎么说、了解群众怎么看、理解群众怎么想,把自己当成村里人,把群众看作自家人,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家事,投入真情、将心比心,终于获得了群众对他的认可,实现了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的转换。 在担任桃源村“第一书记”的3年来,丁绍峰没有辜负对自己的承诺,将这个穷山沟变成了真正的“世外桃源”。没有产业支撑,就村里搞、外面引,双管齐下。2016年底,村里成立海丰农业合作社,流转80亩村民的土地用来种植时令蔬菜,让村里20户贫困户每年能有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分红。同时还吸纳了6个贫困户就业,每天能有100元收入。2017年初,村里将桃源小学旧址改造成扶贫餐厅,以5万元一年的价格承包出去,将收入作为扶贫款项,又给村里增添了集体资产。2017年底,又引进了光伏发电项目,在全村铺设了280平方米共100千瓦的光伏发电板,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能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发展。截至2018年底,该项目已有3.7万元收益。今年,引进台湾贯胜鞋业,建设了一座标准化扶贫车间,不仅每年能有5万元租金收益,并且预计能吸纳劳动力80人以上。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协调各级农业部门,为贫困户送去鸭苗、猪苗、鹅苗、羊羔,为他们争取更多的产业发展路子。如今,全村20户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19户63人。 “要当好‘第一书记’,把扶贫工作做好做实,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和群众心连心,让村民的思想从‘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村领导班子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努力为村里找出路谋发展。”3年时间里,桃源村在丁绍峰的带领下改头换面:道路宽敞、路灯明亮、房屋漂亮,通讯塔、党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都修建完工,老百姓生活富足美满,不论是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还是产业发展、精准扶贫等方面都有了飞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