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艳艳的三角梅,娇滴滴的黄月季,含苞待放的金边瑞香,挂满果实的金弹子,挺拔的香樟树,青翠的罗汉松……初冬时节,走进安源区青山镇高枧村,只见村道旁、文化广场上、农家院落里,一盆盆品种各异、造型别致的盆景,如列队的哨兵,在冬日暖阳下格外抢眼。 这个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正因那一盆盆小盆景凝聚起“大”人气,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说起村里盆景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友邻盆景种养合作社负责人、村民朱迪如言语间透出几分自豪:“高枧村临山,历来有养花种草、侍弄盆景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庭前院后都会养几盆花草。去年合作社成立后,有10余户村民入会,盆景种植基地发展到100余亩。基地现有盆栽3000余盆,主打品种金弹子就有2000余盆,今年产值已达100余万元。这样的规模在江西湖南一带都屈指可数。” 高枧村党支部书记高喜欢告诉记者,村里的友邻茶舍,最初就是村民们为商议盆景事业发展而提议修建的。“以前是在老党员刘新文家设了一个茶舍,作为盆景合作社的议事点和邻里互助的联络点。后来大家提出希望新建一个专门的场地,用于村民议事和开展文化活动。这一提议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 听说村里要建文化广场和友邻茶舍,年逾古稀的低保户刘赓胜捐出省吃俭用的一万元,并让出一间房。仅一个多小时,村民就自发筹集了14万余元,还有6户农户主动让出菜地,支持村里搞建设。 在村民们的支持下,短短3个月时间内,一个漂亮的文化广场和一栋崭新的茶舍就建好了。广场虽然不大,但四周绿树环绕,健身器材、休闲桌椅和小池塘边的木质栏杆,尤其是友邻盆景种养基地那一盆盆造型各异的盆景,为这里增色不少。 茶舍里只有几张简单的木质桌椅,一套茶具,一些毛笔纸墨,但门口的楹联和墙上的挂饰中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让村民们流连忘返。 清晨和傍晚,大家在广场上散步、跳舞、健身;晚上,在友邻茶舍喝茶,共商村里发展大计;暑假和双休日,数十位村民和孩子在老党员刘赓伟指导下练习书法;空闲时,三五户邻里相约,带上自家产的蔬菜瓜果在茶舍聚餐……小小的友邻茶舍正成为村里的“文化中心”,凝聚起浓浓的邻里情谊和发展动力。 “村里民风淳朴,建起广场和活动中心后大家的精神风貌更是提升不少。我们基地现在是全开放式的,但盆景从没少过,连那些挂了果的金弹子都没少过一颗果。”朱迪如指着一盆盆金弹子盆景,话语中满是欣喜和自豪,“村里四五岁的小孩子都不会去碰这些果子。”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两年高枧村的盆景种植发展迅速,在萍乡已小有名气,不少顾客直接开车来村里参观、购买。美丽庭院真的撬动了“美丽经济”。友邻盆景种植合作社会员赖依国,平常做点泥瓦工,闲暇时侍弄花草盆景,今年盆景销售收入近3万元;赖春芳夫妻业余养花种树多年,今年卖盆景收入2万余元;刘新文家种植花草树木20余种,今年销售收入1万余元;数十位村民在盆景基地务工,年收入多的有2万余元…… 看到村里的变化和盆景产业的发展前景,村民们纷纷加入到“美丽经济”阵营中来。“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中了毒’,每天想着用什么盆种什么花,打麻将扑克的都少了。”高喜欢说,“还有很多村民家把原来厚厚的围墙拆了,改装成栅栏,在村里走走,到处都能看到鲜花绿树。” 确实,现在的高枧村,不管是村口还是文化广场旁,不管是哪个拐角还是农家院落,处处可见绿树鲜花。这个美丽的“盆景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