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母亲,但陪伴别人的孩子比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更多,当“临时妈妈”比当“亲妈”更称职——因为她是一位新生儿科医生;她是一位军嫂,与丈夫分居两地,但她很少诉苦,也早已习惯聚少离多的生活——因为她一直是一位儿科医生……她就是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孟丽娟。 自2006年从江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孟丽娟一直忙碌在儿科临床一线。在儿内科、急诊室工作4年之后,便一直在新生儿科工作。期间,她曾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修学习半年。学习归来后将国内先进的新生儿监护治疗理念,如早产儿精细化管理引进科室。通过早产儿精细化管理,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及远期生活质量。 “我们的宝宝大都是早产儿。这是出生时只有25周多、体重只有800克的宝宝,刚进来的时候手臂只有成人的小拇指大,各个器官发育都不成熟,现在可以自己吃奶了;这是得了新生儿黄疸的宝宝,每天需要照蓝光……”孟丽娟对病房里10余个小小患儿的状况了如指掌,说起他们,眼神中满是爱和温暖,仿佛他们是她自己的孩子。 因为新生儿科病房为无陪护病房,医护人员必须肩负起患儿“临时爸爸妈妈”的重任。孟丽娟也不例外。新生儿科5位医生倒班,白班、中班、晚班不断轮换。孟丽娟和倒班医生配合,日夜关注着患儿们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 新生儿不会表达,大部分早产儿只有成人的巴掌大小,有的连哭都不会。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特别耐心细致,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呵护。大宝小宝就是一对29周的双胎早产儿,出生时体重都只有1000克,因胎龄小并发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大宝小宝的家人非常焦虑,既担心能不能抢救过来,又担心即使救活了,会不会落下什么后遗症,而且医疗费可能会很高。了解了家属的担心和顾虑后,孟丽娟向宝宝父亲详细讲解了治疗方案以及接下来可能面临的一些情况,并安慰他,现在医保政策好,早产儿报销比例高,自费的部分不会太高,还介绍了科室顺利“毕业”的一些早产儿宝宝,有出生时体重仅700多克的现在也赶上正常宝宝的发育了。听着听着,宝宝父亲有了些信心。随后的几十个日夜里,在孟丽娟和医护团队的治疗呵护下,大宝小宝先后渡过了呼吸、循环、营养、感染等一道道难关,并顺利“毕业”。现在大宝和小宝已经两岁了,生长发育跟上了同龄的宝宝,他们的家人都很高兴,并一直与孟丽娟保持着联系,经常与她分享大宝小宝的成长细节。 看着一个个小小患儿在自己的关爱下一天天健康长大,孟丽娟感到很满足很幸福很有成就感。但对自己的女儿,她却心怀愧疚。新生儿科工作任务繁重,患儿大多病情重、变化大,作为主治医师,精神压力非常大,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每天上班时都绷得紧紧的,下班回家就感觉很疲劳。尤其是上晚班,遇到需要抢救的病人或下半夜来病人需要会诊的时候,还可能要忙通宵。所以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孟丽娟说,对自己的孩子来说,她这个亲妈不太称职,“孩子8岁了,上二年级,正是需要陪伴的时候,但实在没办法。” 不管是双休日、节假日,还是寒暑假,孟丽娟都没办法陪孩子,工作忙的时候,连家庭作业签字都没时间。丈夫是军人,去年又调到赣州了,但孟丽娟从不因家庭私事要求医院、科室特殊照顾,而是用柔弱的肩膀担起家庭和事业的双重重担。“结婚8年了,一家人只在一起过过两个年。”孟丽娟说,“好在家婆一直在帮我们料理家务、看孩子。” 然而,遇到女儿生病或自己不舒服的时候,还是会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无助。今年上半年,女儿不小心扭伤了脚,她和家婆轮流背孩子去医院。一路上,又累又急。“那时就想着,要是身边有个人能搭把手就好。” 还有一次,她正上着晚班,突然肚子痛得厉害。当时已近凌晨,找人换班不方便,正好又有病人入院需要诊治。联想到一些过劳猝死的新闻,她不禁担心:女儿还这么小,万一自己真有个什么突发情况可怎么办?想到这,心里充满了对女儿的愧疚和深深的无助感,但又无处倾诉。她只能强忍着泪,请同事帮她抽血做了个化验,排除心脏疾病的可能性,然后坚持到第二天早上交班。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孟丽娟更能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的宝宝生病了在医院治疗,自己看不到,医生又总说还不能出院,还要担心费用问题,确实会比较焦虑、无助。”因为这份理解,在与患儿家属沟通时,孟丽娟多了几分耐心和宽容,有时还会想办法宽慰他们,缓解他们的焦虑。 在新生儿科的9年中,孟丽娟先后参与开展了危重病人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中心静脉压监测、脐动静脉置管、各种危重症患儿的抢救及监护,并帮助科室低年资医师对危重病人特别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管理。科室每年成功救护1000克以下超低早产儿20余例,1500克以下极低早产儿100余例,2000克以下早产儿200余例,其中最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680克。因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突出,她先后荣获萍乡市儿科操作技能比武二等奖、萍乡市儿科理论知识比赛二等奖、江西省母婴安全技能大比武团体二等奖、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和武警江西总队“十佳军嫂”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