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高自立(1900-1950) 萍乡安源区青山镇源头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尚在母腹中,父亲就因病去世,由伯父抚养成人。9岁时进私塾读了4年书,13岁到安源"豫兴红"杂货店当学徒,后又在南坑、长平里、湘东、上栗和萍乡县城内当了十余年的学徒和店员。他聪明好学,精明能干,能双手同时打算盘,而且又快又准。1925年,高自立参加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活动,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是工人运动的骨干分子,主动帮助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采购货物,清理财务帐目。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三军政委兼军委书记,红五军团十五军政委兼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审计委员会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50年1月9日因病在沈阳逝世。 1 高自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经常把家里值钱的物品拿出去变卖支持革命建设。他妈妈发现后,就问他:“儿呀,外面的人都说你是一个败家子,总把自己家里的东西往外拿,你到底是干什么啊?”高自立回答说,“我是在做好事,有利于穷苦大众的事情,不是干坏事,妈你放心。”来到延安后,尽管身居高位,但高自立与往常一样,把自己的财物全部捐公,甚至是后来杨竞成到延安后做酱油做女红赚来的吃饭钱也被他做主拿出去捐了。杨竞成有所不解,曾经问他:“你不留点钱,以后女儿怎么办呢?”高自立回答说:“现在我们有饭吃,还留着钱干什么?等到解放那一天,人人都有饭吃,你还怕我们的孩子会饿肚子么?” 2 高自立逝世后,杨竞成奶奶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抉择。一边是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一边是偏远乡村清苦的务农生活,大概普通人都会选择前者吧。可是杨竞成奶奶却选择了后者。她始终铭记丈夫的遗言,谢绝各级领导安排留在城市的建议和在北京的延安老姐妹的邀约,坚持带着女儿回到老家,扎根农村。从东北回到家乡的杨竞成,历任萍乡县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那时候,杨竞成奶奶经常去县里开会,她从来不肯让车接,60里地,硬是走路去。出差时,人家吃剩的馒头,婆婆会把它晒干,带回来给孩子们吃。她总有自己的坚持和固执,县里要给她装电话,她不要;县里要在县城给她安排住房,她也不要。时任省长邵式平多次来看望她,见到她家的实际困难,劝她举家搬至南昌并给女儿女婿安排工作。杨竞成婉言谢绝,她说现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人都没有工作,我女儿女婿没什么文化,只适合呆在农村,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3 1951年,杨竞成奶奶回到家乡源头村后,政府给与她发放每月70元的津贴。按理说,在那个年代,一个成年劳动力工作一个月才有二三十元,70元完全可以满足高家老小一个月的生活。那为什么高家还是过得这么困难呢?原来,当时杨竞成奶奶对这个钱是另有安排的,根本就没打算用来贴补家用。有一次她趁着大家都在场时,对女儿和女婿说,“这个70元钱的津贴你们不要打主意,这不是我们的家用钱,家用钱还得靠你们自己的双手去做工挣,现在穷苦人家这么多,还有很多孩子都吃不饱肚子,还没有学上,这个津贴我要用来帮助他们。”杨竞成奶奶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她在捐钱给孩子们的同时,还经常到周边学校给孩子们上红色文化课,给孩子们讲延安窑洞的故事。 4 杨竞成奶奶始终一身正气,心里装着他人,喜欢为他人解决困难。1962年,和杨竞成奶奶同一个大队的漆姓邻居正在家里用菜刀切生烟,大队书记带着一个工作人员来到漆姓家中,让他去大队帮忙做事。漆姓邻居家中事情很多,不愿去大队做事,当场就把手中的菜刀重重地拍在了砧板上。大队书记和工作人员当即非常愤怒,以漆姓邻居企图拿菜刀杀人为由向公安报案。最终,这位漆姓邻居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杨竞成奶奶对这个案件存在一些质疑。她虽然和这位邻居不太熟悉,平日也没什么来往,但她心想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还原事情真相。为调查真相,她多方奔走、四处了解情况达半个月之久,当证实这位邻居并无杀人意图后,她步行近四十里路来到时任煤校教师的外甥家中请他帮忙。最终她和外甥一起历时半个月写下了长达二十多页的说明材料。杨竞成奶奶带着这份材料只身一人辗转来到北京,找到当时的最高院院长,递交了这份说明材料并当面详细说明了实情。经最高院安排工作人员到源头村调查后,漆姓邻居才得以无罪释放,这时杨竞成奶奶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才算落了地。六十年代交通多么的不便,路途遥远,北京之行有多艰辛可想而知。明知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很辛苦很麻烦的事情,就是为了帮助一个和她漠不相关的人洗刷冤屈,杨竞成奶奶还是坚持做到了。即使是放到现在,杨竞成奶奶做的事情也显得极其难能可贵。 5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这十二个字,引导高家后人坚守着一份质朴的传承,他们用实际行动守护着高自立用生命换来的光荣。“我们自己有双手”是高馥英夫妇的口头禅。1978年高馥英的儿媳妇曾继华怀孕挺着大肚子去田里收割稻谷。邻居见着了就调侃曾继华说,“你家爷爷是当大官的,为啥不请你家婆去政府说下,给你找个工作安排点补贴,这么大的肚子还来做什么事。”回家后曾继华就把邻居的玩笑话讲了婆婆高馥英听,高馥英听后非常严肃地告诫儿媳妇,“不要听别人说这些,你爷爷当年干革命是为了全中国的老百姓,不是为了我们某一个人。我们自己有双手,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们也一样能做!”。 6 高馥英10多岁的时候跟着家人去邻居家串门,天寒地冻,在场的一个老奶奶家里很穷,常年穿着一条裤子,冷得打哆嗦。高馥英当时穿了两条棉裤,见状就把自己身上的外裤脱下来让老奶奶穿上。老奶奶坚持不肯,并说道,“我不要你的裤子,你还是个孩子,别冻着自己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知道体谅别人的冷暖,真是不多见,这是高自立家传出的好种子啊!”。高馥英劝道,“你别担心我,我年轻不怕冷……”,就这样热情地“逼”着老奶奶穿上了自己的裤子。 7 有一天高馥英到邻居家串门,无意间看见邻居家孩子住的房间条件非常差,席子几乎都烂的不成样子了。她非常心疼,立即回到家中把自己床上的席子拿过来摊在了邻居孩子的床上。但是自家条件也困难,没有多余的席子,于是又把多年前搁置的烂席子拿出来,发现上面已经有两个非常大的洞,于是只能拿出两件旧衣服缝了上去。 8 以前驻村工作组经常下村没地方住,高馥英就和丈夫商量主动把驻村工作组邀请到家中来吃住。当时正值夏天,乡下蚊子很多,高馥英担心工作人员在自家住被蚊虫叮咬,就把自己房间的蚊帐取下拿给工作人员使用,自己则使用土办法在自己的房间门口点燃了一个烟包熏蚊子。高馥英这种宁肯委屈自己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让高家大门上的“发扬革命传统”几个字更加熠熠生辉。 9 高馥英虽未曾与生父谋面,但从母亲的讲述中她了解到了父亲高自立的点点滴滴、父亲参加革命的经历,她始终以父亲为荣、以父亲为傲。她非常看重父辈留下的遗物,始终像珍宝似的保管着。高馥英认为每年的六月初六是一年中阳光最盛的日子。在每年的这一天,高馥英都会将父母亲留下的两件军大衣小心翼翼的拿出来暴晒以便防霉防虫。她如此珍重父辈留下的遗物,可是在1983年8月,弥留之际,高馥英毫不吝啬地将2封家书及父亲生前用过的指南针、放大镜、钢笔等50件遗物捐献给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当时纪念馆的同志表示要给一点报酬,高馥英婉言谢绝:“父亲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我怎么能拿他的遗物要报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