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安源区城郊管委会略下村的午后格外温暖:绿油油的白菜、萝卜在土里晒着太阳,三三两两的村民沿着河边的游步道散步、拉家常,偶有一队霓虹色的自行车队快速驶过,只听见一串轮轴旋转的声音……以煤矿产业兴起一时的略下村,在资源枯竭后迅速兴起了乡村旅游,带动本地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这样一幅乡村美丽画卷。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 近年来,安源区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激活乡村“美丽”基因,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夯实堡垒 ![]() 黑瓦白墙围绕着精心修剪的绿植,笔直的柏油马路从家门口穿过,屋后还有小桥流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三湾社区有了今天。”一位散步的老人不禁感叹,三湾社区这几年变化很大,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水、电、路一应俱全,环境也越来越优美。长期以来的探索实践证明,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就在于基层组织强不强、党员干部得不得力。对此,五陂镇的党员干部们深有体会。 通过在全镇实施党员“正能量行为清单”“负面行为清单”和五陂镇党员“手牵手”帮教机制,有效实现党员“后进变先进,先进更前进”的目标,使全镇党员队伍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同时,在全镇各村、分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9个,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并按照旬课制的开课要求,不断为广大农民群众输送新思想、新理念,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为农村凝心聚力的阵地堡垒和学习“加油站”。 ![]() 截至目前,安源区11个镇街委和112个村(社区)全覆盖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突出基层文化活动服务中心文明实践主阵地作用,并通过推行文明实践员制、活动菜单制等机制,确保“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张家湾“把一切献给党”党性教育基地的红色标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源街姚氏宗祠里传来琅琅书声,安源镇青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党群连心,五陂镇三湾综合文化站里掌声阵阵,一个个好人群体涌现而出…… 农旅融合生态赋能 ![]() 年关将至,安源区里善村里酒香渐起,在这个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2200余人、四面环山的小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自制传统番薯酒,酒香浓郁,成了远近闻名的“番薯酒小镇”。“基本上每家都会酿酒,所用原材料都是自家种的番薯,大多数家庭都会酿上2000余斤,或出售或赠送或自饮,基本上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好多人过来购买,每年酿酒能带来2万余元收入。”里善村酿酒老手邓伯说道。 近年来,安源区先后被认定为“江西省商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工业旅游遗产基地”。在此基础上,安源区充分利用乡村振兴的契机,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建设美丽江西“安源样板”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精品景区+精致城区+精美郊区”联动发展方式,将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类规划中,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引领“多规合一”。 ![]()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生态+”理念让安源区不少农村都尝到了甜头。安源区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下功夫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逐步完善道路、餐饮、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全面提升农村居住品质,增强旅游吸附能力,让远方的客人愿意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产业支撑强健筋骨 ![]() “我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这都要感谢政府的帮助。”大城村村民王圣瑞由于早年遭遇车祸,手有轻微残疾,妻子身体不好,只能打打零工,两个小孩尚在读书,家里十分贫困。大城村村干部们在了解情况后,一起合作建起了占地20余亩的柚子树苗木基地,由王圣瑞负责日常打理。在经过几年培育后,苗木基地盈利可观,王圣瑞也脱贫致富,买了辆小轿车。2014年以来,大城村36户贫困户在“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帮助下,已减少至9户,这在青山镇不是个例。 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是软实力,农村经济发展是硬支撑。安源区各村镇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壮大产业骨骼,为乡村振兴增后劲。荷树坪肉羊养殖基地里的肉羊不断向外装箱输送,略下村的李建长在鸡舍等待着赏樱的客人前来采买,青山乌石村火龙果种植基地里果农收获正忙……一个个独具特色、具有潜力的项目正在各个村子里头扎根、兴盛,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如今行走在安源区的乡村小洋房精致气派荒地上建起休闲公园农家院里欢声笑语……一个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