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不明白的事 春寒料峭,当女儿还在睡梦中,我已经穿好志愿服,戴上了口罩,轻轻地关上门,开始奔赴我的防控“责任点”——安源区后埠街文昌路45号。 一夜狂风暴雨,监测点上最大的“装备”——应急帐篷已经开始摇摇欲坠,四周的围挡布也被出入口的大风给掀了起来,继续在风雨中飘摇。没有迟疑、穿上雨衣,我和锦绣社区的书记以及其他“战友”一起顶着风雨再次筑牢了我们的防控“阵地”。 因为监测点设在小区入口上坡处,风一吹就能感觉到整个棚子在“瑟瑟发抖”,而脚下是顺流而下的雨水,我一边在想雨天里电暖炉是不敢开了,一边情不自禁在原地跑起了“小碎步”。 “你好,请出示你的通行证,并配合测量体温。”发现一辆要外出的车辆,我示意她停下来。 “你好,这是单位给开的工作证明,我们也开始上班了。不过我发现你们从过年放假到现在,每日每夜都驻守在这里,这段时间还这么冷,真是辛苦你们了。” “谢谢你的配合。其实比起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我们已经轻松很多了,只要小区里居民都平安健康,我们吃这点苦不算什么。驾车请注意安全,祝你一路顺风。”登记好这位居民的信息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心一下子暖和起来了。 晚上回到家,好不容易见到四岁大的女儿,却又要让她小失望。以前一进家门,女儿都会热情地扑到我怀里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现在到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毒、洗手、换衣服,家人只好拦着她一边再次解释新冠病毒的传染性,一边安慰着她“妈妈其实也很想第一时间抱抱你”。 顾不上太多的寒暄,作为“战地小记者”的我又一头扎进另一个“主战场”,“疫”线每天的点点滴滴,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平凡又伟大,我很想把这些令人感动的瞬间用笔尖记录。“妈妈,你来陪我玩一会儿吧……”“妈妈还有工作,让‘小爱同学’陪你唱歌吧。”“妈妈,我该喝牛奶了,你可以给我讲个故事吗?”“妈妈现在还要写一篇文章,等下你睡觉前给你读绘本好吗?”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当点击发布信息的那一刻,我欣喜着总算可以陪陪女儿了,却猛然发现已是凌晨以后,那个一直叫着“你是手机和电脑的妈妈”的小宝贝已经在另一个房间睡着了。 或许她不明白,为什么外面的病毒“怪兽”那么可怕,妈妈却每天还要早出晚归;或许她不明白,为什么全家人都放假在家的时候,妈妈却比平时上班时还更忙碌;或许她不明白,为什么她一直待在家里挺好的,妈妈却总自责说不该回家陪她…… 但等她再大一点,再讲起我们打败病毒“怪兽”的故事,我相信,她会明白什么是爱和奉献…… 少了一份书生气,多了一份正气 曾俊是后埠街道办事处宣传办副主任,无论是提笔还是做人都给人一种温文儒雅之感。这次疫情“阻击战”中,他加入基层防疫一线。上户、宣传、送菜;守卡、监测、登记。穿上红马甲变身“守门员”,这一次,少了一份书生气,却多了一份正气。 在一次小区守卡过程中,遇到一位不戴口罩的群众,不仅劝阻无用还极不配合,拿起花坛中的石头就想朝他头上砸来。面对危险,曾俊沉着冷静,“同志,我当过兵,我也干过辅警。您这么做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还请您主动配合工作。”拿出法律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该群众被劝阻回家。不戴口罩坚决不让进出,是曾俊的守卡原则。 扎下帐篷,就扎下了根脚;走上路口,便是朝九晚十。帐篷下发后,他与驻点守卡人员一起以最快速度搭建,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早上九点到岗,晚上十点回家,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登记,摸排。但宣传人的工作却不止这些,发动舆论引导,挖掘先进典型,去一线采访。“经常会思考大家的关注点,看到好的人物、事迹会用相机记录下来。别看我们有时在自己点位上发呆,其实我们是在思考如何写文章。”曾俊笑着说。 “不好意思,今天需要请个假。”曾俊对街驻社区点长说道,这一天轮到他编辑单位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下午四点钟需要请假回单位编辑这一天的信息稿件,忙到凌晨零点才能正常发布。曾俊有偏头痛,严重时要吃止痛药。“脑子用多了就会这样,这是宣传人都有的毛病,不碍事。”曾俊固执的说道,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写稿工作中。 担心在外面工作遇到病毒携带者,给亲人带去不可挽回的后果,曾俊从大年初一开始便没有回过父母家。经常下班后买好几天的菜送到家门口并叮嘱父母千万不要出门。“我想吃母亲炒的小炒肉。”当记者问他疫情结束后最想做的事时,曾俊笑着说道。遥遥对望的是对父母的思念,声声叮嘱是对父母的报答。在疫情防控关键期,不相聚是为以后更好的相聚。 儿子渴望的拥抱 “妈妈,你明明在家,为什么不陪我?”“亲爱的,妈妈在工作,妈妈只是换个地方战斗。”三岁的小男孩完全不明白,为什么好不容易盼回来了十多天见不到面的妈妈,妈妈却总是戴着口罩一个人吃住在书房,不再抱他,也不再和他亲近。亲爱的,妈妈不是不想,而是真的不敢。2月8日,开发区控疫中心的一通电话,打断了正在瑟瑟寒风中开展抗疫工作的袁乾晰。“您好,经公交刷卡记录排查,您存在和确诊病人密切接触的可能,请即日起居家隔离14天!”她才意识到,为赶时间回单位领取抗疫物资,唯一一次乘坐公交车居然承担了这么大的风险。这一天,正是她完成238户人家上户排查的第8天,也是她早出晚归坚守在抗疫前线的第13天。 “哐当”一声,为了能在妈妈怀里撒个娇,三岁娃娃竟生生把书房门把手给晃荡了下来。亲爱的,妈妈真的很想抱你,可是现在妈妈还不能,妈妈答应你,疫情过去后一定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擦去眼角的泪,妈妈继续坐在了电脑前,虽不能和战友们继续在疫线前沿奋战,但她可以用文字将战友们不畏艰险勇战疫线的正能量传播出去。 不停歇的脚步 春节至今,杨京同志一直坚守岗位,从防疫一线的“宣传员”到社区监测点的“站岗人”,他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每天白天投身于街道抗击疫情的宣传工作,采集一线防疫事迹、收集相关图片。晚上,坚守社区防疫的最前线,在小区出入口的监测点值守,朝九晚十。尽管事情细小繁琐,他也没有半句怨言,尽心尽力。充分展现了一名基层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一名党员在危急关头争当先锋的担当责任。 他说:“疫情面前,人人都是战士,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干不了,但是我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只要大家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脱下“白婚纱”穿上“红马甲” “我推迟婚礼也是响应国家号召,算不得啥,你们这么说我都不好意思了~”。看着办公室众人的称赞,刚推迟完婚礼回归街里防疫岗位的张泳羞涩的“辩解”着,对于她来说,这是工作职责所在,只希望能贡献自己一份薄力,好让这段艰难的时光赶快过去。 回归岗位的张泳作为“战地记者”与小伙伴们一起搜集一线素材,为了确保及时报道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她走进社区,走近一线的干部,记录着每一幕这片战场上的“平凡”与“感动”,向社会传递疫情正能量。在人手不够的时候,她也穿上“红马甲”,义无反顾地在防疫一线进行宣传、劝导;加班加点电话摸排居民群众相关信息;一丝不苟地在防控“卡点”值守,认认真真登记每一名进出居民,测量体温......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是这“白”与“红”的交替却留下了基层防疫一线最真实、最美的瞬间。 为了战疫的别离 “老公,我要回去了!”她有点不舍却又坚定地说。这次分开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再见,结婚以来这是她第一次与丈夫异地,分开快两个月,终于等到春节假期可以见面了,却不巧碰到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她要回去战斗! 为防止回去途中被感染,近七个小时的路程,她全程都没有摘下口罩,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回到萍乡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消毒”,那天,她只吃了一顿晚饭。就在她一腔热血做好了充分准备奔赴一线时,接到组织通知从外地返萍人员要居家隔离14天。隔离病毒,却隔离不了她抗疫的心。她时刻关注群里的疫情防控动态,了解最新政策措施,及时编辑图文和制作视频,将防疫一线的正能量传递给每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