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区水利局驻茶园村帮扶干部李建群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同时又最贵重的礼物。那是贫困户廖子云请别人做的一面写有“爱心暖人间,扶贫好干部”的锦旗。 廖子云是高坑镇茶园村贫困户,1968年出生,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常年依靠药物维持身体,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医院,其子廖一鸣在读小学,一家三口的重担全部压在做临时工的妻子身上,生活十分贫困。 帮扶干部李建群初入廖子云家,心里很不是滋味,廖子云是虽然年龄40来岁,由于身体原因却承担不起任何体力劳动,而其年幼的儿子,由于母亲在外做临时工,无法顾及家里,要经常性帮助他的父亲,根本没有时间读书。李建群看在心里,心里在盘算着如何给他们做点实事,解决好困难。 作为女性,最敏感的就是家,所以她想到了家才是最重要的事。 把“小家”带好,“大家”才会有希望 李建群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帮助廖一鸣把书读好,于是,她放弃双休日,购买了辅导用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廖一鸣:“孩子,家里条件差,爸爸身体不好,要想改变命运,只有通过学习,考上大学,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农家的孩子早识犁,现在的他,能够主动地积极地独立完成作业。有人开玩笑地问李建群:“为什么愿意花精力去教育小孩子?”她总是回答他们:把小家教育好了,大家才会有希望。父母的希望就是儿女,儿女是家庭最大的希望,教育了下一代,就是为脱贫攻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不住一起,但我们永远在 廖子云家离城市较偏远,因为要经常性地住院,出入很不方便,一着急,就发慌,就有放弃治疗的想法。一聊起病情,廖子云总认为自己是负担,不愿意增加家庭负担,李建群总是想方设法从思想上开导廖子云,鼓励他积极治疗,并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人对待,告诉廖子云,“这是我的电话号码,给你设置了专门拔打电话键,你只要一拔,就可以打我的电话,虽然我们不在一村,但是我们在同一座城市,我会和你们永远在一起,你随时打,我会随时接你的。” 只要有困难,李建群都会义无反顾、风雨无阻的及时出现在廖子云家,接送廖子云看病复诊,有时自己不方便,也会叫上自己的老公接送,“只要打一个电话,李站就会来接,这样的次数不知道有多少回了,我都不好意思打电话给李站。”但廖子云次次心存内疚地对自己说。“不要麻烦李站,她一来,又会买东西。” 你不熟悉政策,我会帮你落实好 李建群利用双休日上户,与廖子云聊家常,并将一些扶贫政策向廖子云宣传,希望廖子云懂得一些扶贫政策,然后根据政策,看是否落实到了、享受到了。但无论怎么样向廖子云宣传,他仍然是似懂非懂,记不了那么多,真弄懂也很费事,但是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相信党委政府,相信帮扶干部。“你不清楚、不记得政策不要紧,我会帮你落实”,李建群每次宣讲扶贫政策后,总会交待廖子云。 李建群根据廖子云实际情况因户施策,先后为其申请并享受了健康扶贫政策,安排了爱心驿站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并为及时报销住院看病相关费用提供方便。 廖子云虽然身体有问题,但心里清楚,李建群的走访慰问、嘘寒问暖,已经让他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不是亲兄妹,胜似亲兄妹”,廖子云把这话常常挂在嘴上。 “要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疫情防控期间,廖子云虽然是一名贫困户,生活有困难,但是他深知党恩,这次疫情期间,他为了报答党委、政府对他的帮助,从自己的低保金里面自愿捐赠了2000元。“我现在能够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就是国家好,现在国家危难时候,我应该为国家出点力,虽然不是很多,请组织一定要接受”。如今,廖子云被安排在一家企业帮扶,其妻在附近上下班也很安心,廖一鸣的学习成绩也跟上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