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福报道:2016年8月11日,市委、市政府发出“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的动员令,全面吹响萍乡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号角。 三年的不懈努力、三年传承奋斗、三年沧桑巨变,如今放眼湘东大地,经过多年的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更安全更美观了;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强力推进,城市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变得更大更美更高,现代化气息更浓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住房城乡建设干部职工更是紧跟形势,抓学习教育、抓工作落实、抓作风转变,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 农危房改造,彻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湘东地处赣湘边境,农村面积广、自然环境恶劣、农民困难程度深、住房条件差、危房存量多,一直是困扰农村脱贫和农民致富的主要问题之一。所谓“农村脱贫看成效,住房改善最明显”,在农村,住房条件好不好,是农户经济情况的最直接体现,甚至反映着一户人家的精气神。农危房改造,不仅是政府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农村困难群众所急所盼的民心工程。 多年来,湘东区住建系统干部职工发扬“三苦”精神,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和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主要举措,从健全机制、分类施策等方面着手,做到精准发力,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作为实现人民幸福安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实施力度,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自2016年市委“三年大变样”发出动员令至2018年底,对全区10个乡镇近1400户进行了四类对象疑似危房鉴定,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04户,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为破解资金、技术这一长期困扰农村危房改造的难题,湘东区住建系统立足实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创新。尤其是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战决胜期后,针对农村危房改造传统模式建设成本高、周期长、群众筹资难度大、易造成返贫等问题,在省下达计划的基础上,湘东区还推出了兜底保障解决特困农户安居问题的“自选动作”,即按照3万元/户的标准,分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自行新建户给予区财政补贴;对四类特困人群中“双无”能力的新建户实行“交钥匙”工程。 “改造一座危房,整治一处院落;实施一片危房改造,建成一个美丽宜居村庄”,这是多年来湘东区农危房改造中一贯坚持的思路。实施农危房改造,不单单是改造或建设一座房屋,通过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战略等相结合,不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的综合效益,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成广厦千万间,圆城镇居民“安居梦”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湘东区抢抓国家大规模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了城镇低收入群体“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湘东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多年来,从最初单一的廉租住房建设,逐渐发展为包含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各个层次保障对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保障对象也从最初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逐步覆盖到其他住房困难人员,真正多方位圆了城镇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居梦”。目前,全区保障性住房4553套,城区直管3303套,已租赁2200余套,出售190套,各乡镇1250套。2018年共分配保障性住房231套,共发放租赁补贴111户,发放补贴金额15.3万元。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湘东区把棚户区改造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严格资金和项目监管,让更多的城镇住房困难群众受益。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大拆小建、小拆不建、拆违建绿”和“两增两减”(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和绿地面积,减少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的原则,统筹考虑交通路网、学校、超市、市场、公厕、绿地等功能完善问题,不断补齐民生服务和公共服务短板,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着力把棚户区改造片区打造成为城市重要节点,充分发挥棚改的规模效益,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年披荆斩棘、成就喜人,但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湘东建设人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的社会的决胜时期,继续发扬奋斗拼搏精神,用更高质量的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成就,回报湘东这块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