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5月21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邬斌 杨勤)眼下,正值蔬菜收成的季节 ,在安源区五陂镇长潭村常兴合作社的扶贫基地里,社员们有的在清除杂草浇水、有的忙着摘辣椒、茄子、花瓜等各式蔬菜,有的忙着洗菜捆绑装车,一派热火朝天之景。 常兴产业扶贫蔬菜基地一角 贫困户卢芬珍是社员中干得最“起劲”的一个,手法娴熟地摘下新鲜的蔬菜,迅捷地放进篮子,脸上还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因为腿脚不太方便,不能外出务工,但是摘菜洗菜这活还是干的不错,每天能拿到100多块钱。能有这收入来补贴家用,我觉得非常不错。”她自豪地说道。 社员们在蔬菜基地摘菜 2019年8月,长潭村聚焦产业发展促农增收难题,按照安源区产业扶贫“一领办三参与”的模式(即:村党总支部书记陶礼鹏牵头领办,发动党员主动参与,鼓励村民自愿参与,组织贫困户统筹参与,以此模式发展社员共53人,其中贫困户47人。)成立了常兴合作社,以全国“一村一品”蔬菜示范基地为依托,流转30余亩土地用于生产种植高效蔬菜,其中有5亩为常兴合作社示范种植基地,其余20余亩为贫困户家中的闲置土地,以种植毛豆、茄子、豇豆、黄瓜、辣椒等品种为主。目前已销售5万元,预计今年销售收入能够达到20万元。 第一书记与合作社经理指导社员们种植 陈海华是常兴合作社的经理,也是村民口中的“田秀才”、“土专家”,有着丰富的蔬菜种植经验,这30多亩的蔬菜基地都是他带着人种出来的。“平田整地、覆膜种植、除草除药,忙起来时我们基地里一天能招十多个贫困户来帮忙,一天一结,保底工资100块钱。”陈海华说道。 扶贫产业已唤醒沉睡土地,种下了“扶贫菜”,撂荒的耕地变身致富宝地,只待“致富花”开。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就业,今年,长潭村投入50余万元,将脏乱差的中环路桥底6000平米空间进行资源整合,组织贫困户对桥底空间进行改造,目前已打造成蔬菜加工、包装、文化宣传、卫生环境提升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性场地。5月1日,长潭村常兴创业扶贫基地专业洗车行开始试营业了,一家冷库,一家4S汽车销售商也陆续签约进驻,预计年收入达30万元。 常兴创业扶贫基地专业洗车行 据驻村第一书记李正文介绍:“村里贫困户多,合作社成立以来已安排20余名贫困户就业。像34岁患有精神残疾三级的贫困户刘志良,45岁患有肢体残疾四级贫困户张晓云都已在洗车行就业,月收入能达1000余元。未来,合作社将继续把闲置的资源变成“真金白银”,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让贫困户在每个季节都有活干,脱贫致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