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转身”“换了个人”,在里山村,提起贫困户邹金华,村民们纷纷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邹金华,宣风镇里山村里山组人,现年52岁。早期因长期在外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落下了腰间盘突出的顽疾,虽多方就医也未能彻底根治,时常隐隐作痛,妻子也在早年务工期间不幸摔倒,头部重伤,迫使夫妻俩决定返乡务工。长期务工留下的顽疾致使夫妻二人在家乡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家中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家中负担逐渐加重,让这对小夫妻的生活变得更加雪上加霜。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邹金华被纳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自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各级扶贫干部对他给予了多方帮助,帮他落实健康扶贫、扶贫扶志等帮扶政策,邹金华自己也决心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自己想办法摘掉“贫困帽”。一次偶然机会下,邹金华看到农贸市场里鸡的销量十分好,于是有了养鸡致富的想法。帮扶干部知道后,多方联系养鸡大户教授他养殖技术,帮他联系鸡苗渠道和解决实际困难,他自己也认真学习技术、悉心照料,邹金华的养殖事业逐渐有了起色,在养鸡的第一年(2017年)他就成功实现了脱贫。 但邹金华并不甘心于脱贫的现状,决心自己要通过养鸡致富,还要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他屡次到市场上考察,了解到吃饲料的鸡很多,而土鸡的数量很少,但土鸡很受消费者的青睐,而里山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他下定决心要养殖不吃饲料的土鸡。在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申请拿到了5万元贷款,买入了第一批鸡苗。邹金华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顾客至上、服务周到的经营理念和原生态的养殖模式,小鸡吃的是稻谷、昆虫和杂草,养殖时间长,肌肉结实,营养价值高,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凭借着自己的勤劳肯干,邹金华的养鸡场里品种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拥有珍珠鸡、土鸡、芦花鸡、泰和乌鸡、贵妃鸡、麻鸭、红面鸭、鹅等十几个品种,数量达到了5000多羽。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邹金华走过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有天灾突如其来——2018年的长时间冬雨天气、2019年的特大暴雨天气;有家禽疾病来袭——2019年秋冬季节的禽流感;有养殖管理难题——珍珠鸡经常走失,在各式各样的打击面前,邹金华也曾有过退缩的想法,每当这个时候,帮扶干部都会及时引导,做他的思想工作,帮他鼓起勇气、解决实际困难。 “现在我不仅在农贸市场售卖,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每个月的销量都超过一百只,日子越过越好。吃井不忘挖井人,我是真诚地感谢党和政府,千言万语都道不尽感激之情,唯有继续努力做好养殖事业回报社会!”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邹金华的脱贫事迹在宣风镇并非个例。如今,贫困户腰包里有了钱,心气也更足了。“我村上好几个这几年靠养殖摘了帽,主动要求退出了低保。大伙对生活也讲究了起来,希望村子能漂亮些、路能好走些,闲时有地儿跳跳舞、下下棋。这不,政府投了很多钱搞建设,村子上通上了柏油路,路边插上了太阳能路灯,现在我们进出销售方便多了。街两旁不仅修了排水沟、统一摆上了垃圾箱,还把老百姓的房子都整了整,青瓦白墙的,远远看,像画里似的。”谈到村上的变化,邹金华掩不住脸上骄傲的表情。 “这两年从城里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要么在镇里的企业打打工,要么回家搞种养,再通过快递卖出去,不比打工挣得少,还图个自在。和刚回来那会儿比,我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上个月和爱人商量,打算承包一块撂荒的地,再把周边几家的田一起租过来,办个家庭农场。我想只要好好干,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富足!”谈起对未来的展望,邹金华满是憧憬、眼神坚定。 常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贫困户们都像邹金华一样,始终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坚定信念、努力奋斗,幸福的果实终将属于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