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啦哆咪瑞咪,啦哆咪瑞咪……”一阵悦耳的吉他声缓缓入耳。笔者跟随音乐,走进位于安源区凤凰街土冲巷的一间特殊的吉他教室。弹奏者是一位一级肢体残障人士——林晓怀,此时的他躺在床上,上身微侧,左手握着吉他,右手轻轻拨动琴弦,正在给学生做弹奏示范。 23年前,林晓怀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土冲巷这间民房里办起了培训班。从此,他以民房为教室,以床为讲台,开始了他的吉他老师之路,更是开启了他的自强之路。 音乐开启了“另一扇窗” 从14岁开始,林晓怀的腿关节就时常会疼痛,18岁那年,连下地行走都成了难事。 “林家那孩子真是可怜啊!才18岁,要是治不好就只能一辈子躺在床上了!”邻居们的议论落入了林晓怀耳中,加之浑身的疼痛时时刻刻的折磨,让他变得脾气暴躁,又经常独自流泪。 “不能下地,脊椎、下身等多个关节部位都慢慢开始僵硬,全身只能朝一个方向转动,疼的时候喊得整栋楼都能听见我的叫声。真想直接死了算了。”回忆起那段日子,林晓怀至今记忆犹新。 林晓怀20岁那年,为了让他打发时间,大弟弟林永强送给他一把吉他。没有学过任何乐理知识的林晓怀起初对吉他并不感兴趣。直到两个月后,听说书店有大促销,便请弟弟买回了几本音乐基础和吉他教材,这才重新拿起落满灰尘的吉他开始摆弄。 大概是那扇“窗”被推开了,林晓怀发现自己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很不错,一个星期的自学,便能弹奏出一曲简单的练习曲,这让他重新树立了自信心。 从此林晓怀迷上了吉他,开始日夜钻研。练了两年后,有了较好的基础,11岁的小弟弟林永坚成了他第一个学生,他也成了小弟弟的音乐启蒙老师。如今,林永坚已是国家高级音乐教师,也是我市第一位取得中国吉他教师证的人。 “老林,真别说,你家晓怀吉他还弹得挺好的,我儿子觉得新奇,现在天天都要来找晓怀玩,干脆让他也教教我儿子吉他吧!”邻居的一句话,可谓是点醒了梦中人。原以为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等死的林晓怀,从此萌生了以吉他谋生的想法。 一开始,只有左邻右舍把自家孩子送到他这里学,慢慢的,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慕名上门求学。于是,在1997年6月,林晓怀办起了这个吉他培训班。 学生们记得“爱的付出” “除了吉他弹奏出的美妙乐曲,我的快乐也有很多来自于我的学生,当他们在我的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一首曲子,我就会有一种满足感,那是发自心底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也领略到吉他声中的美妙世界,林晓怀觉得无比心满意足。 “小勇,今天脾气怎么这么暴躁啊?什么事让你心情不好呢?”“思思你怎么了?今天怎么心不在焉的?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能和老师聊聊吗?”在生活中林晓怀也十分关心学生,只要发现学生学吉他的情绪不好,他就会细细询问、耐心开解,他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大哥,有什么心事都会向他倾诉。 “林老师,您要是觉得疲劳就少上点课,多注意身体啊!”如今,林晓怀教吉他已23年,许多学生早已长大成人,但学生们还是经常来看望他,感恩他的付出,这也是林晓怀觉得很欣慰的一件事。 用残疾之体“发光发热” 作为一名一级肢体残障人士,林晓怀本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可他心里却时刻想着别人,“这一路走来,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深深体会到在最无助的时候,有人能拉一把有多好。我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一定要帮帮别人。” 2007年,教了10年吉他的林晓怀希望做点有意义的事。当时他的学生们成立了一支乐队,具备撑起一台晚会的实力。于是,林晓怀与乐队成员商量举办公益演出,为贫困学生献爱心。乐队在萍城各大广场演出了14场,用募捐来的钱给35位贫困学生送去了书包和文具。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林晓怀再次组织发起了爱心捐赠活动,举行了一场抗震救灾义演,演出现场共筹集爱心款7.3万余元,全部由市红十字会捐往汶川灾区。 不仅如此,林晓怀还一直以音乐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无偿献血表彰大会创作歌曲《让爱飞翔》,向广大无偿献血志愿者致敬;为萍乡春晚创作歌曲《家乡的味道》,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由于音乐的牵线,林晓怀也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如今,女儿林语桐正在读大二,爸爸的言传身教,让女儿林语桐在心里种下了“坚韧、爱心、奉献”的种子。“我从来没有因为爸爸是残障人士而感到自卑,爸爸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虽然他不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也一直在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我一直以爸爸为榜样,以后也一定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