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5月27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杨勤)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展现着文明风尚;菜田里的长满了各类瓜果蔬菜,菜农笑靥如花……在萍乡安源区五陂镇长潭村正演绎着一场美丽“蝶变”,而安源区财政局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李正文正是这场变化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 长潭村,位于萍城南郊,距城区2公里,萍水河和五陂河在此交汇,交通便利。全村928户,分为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8人,长潭村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有山岭2588亩,水田1390亩,村民以种植蔬菜为主,有萍乡“菜篮子”的美誉,是全国蔬菜种植“一村一品”示范村。2019年2月,区财政局事业干部李正文接受组织安排,带着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到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这就是他的“诗与远方”。 美丽乡村 满腔热忱助脱贫 担当实干践初心 从机关到农村,离开了熟悉的专业领域,来到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李正文在接到委派通知后思绪万千,一个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到农村去组织、参与最基层的农村工作,脑海一片空白,千头万绪化为零,不知从何做起。迷茫过后,李正文迅速调整心态,他坚信开展工作不能凭空臆想,而是要靠脚踏实地做起。 到长潭村后,李正文第一时间做的就是调出本村的民情地图,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村里4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周边农户,掌握了最全面的第一手资料。走访中,他诚心诚意与农户沟通交流,村民反映的事,无论大小,李正文都记得清清楚楚。在厚厚几大本的笔记本上,有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也有村民的家长里短,还有一件件标注星号的,是村民反映的困难诉求。李正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得了村民的充分信任。在深入了解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后,李正文还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针对性、差异化制定劳动输出、资金技术扶持、教育扶贫、合作社帮扶等脱贫方案,真正做到精准施策。驻村以来,李正文的脚步走遍了长潭村每一户人家,脚下沾满了长潭村的每一粒泥土,他用自己的满腔热忱,走出了一个普通第一书记的奋斗之路。贫困户兰玉强感激的说:“李书记是真的好呀,经常我们要去住院或者是去医院拿药,都是他忙着来接送,今年我病重在家不能起床,李书记把我送到医院,还帮我代缴了6500元住院押金,申请临时救助,出院时又来帮我办理出院手续送我回家,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李正文为贫困户发放免费化肥 改善村容村貌 提升群众幸福感 “要沉下心来,切实帮助解决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真心实意地为村民做实事。”因此,李正文选择百姓最关心、最能受益的项目去做,他常常驱车往返于市、区、镇进行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项目和技术的支持。 两年多来,在他的推动下,昔日的长潭村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潭村投入120余万元用于长潭村安置区改造,完善了安置小区多年未变的基础设施,烂泥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连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投入80万元实施中环路——三候桥路段白改黑工程,解决了全村居民的出行难问题;投入55万元用于长潭小学提升改造,拓宽道路并铺上了海绵透水砖,完善各项娱乐设施,让师生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时代,感受到了校园新变化;投入12万元用于农饮水提升改造,解决了四五六组共600余人用水难问题;投入30余万元在长潭村三组建设了公益性生态墓地,改善了村内乱葬乱埋现象;投入50余万元用于全村环境整治,不断提高乡村“颜值”,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理清思路 不遗余力谋发展 贫困户要脱贫,村庄也要有发展。虽说长潭是一片美丽富庶的生态绿洲,但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植蔬菜,可是没有形成规模。助村资金难筹、帮扶技术不够,村级集体经济进展缓慢是限制长潭发展的绊脚石。李正文心里清楚,他这个第一书记最重要的职责是改变长潭村集体经济薄弱状况,要不遗余力地找项目、谋发展,让村民脱贫致富。 天井峰合作社 两年多来,他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培育富民主导产业,开展志智双扶活动入手,聚焦产业发展促农增收难题,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高效蔬菜产业,推动天井峰合作社、常兴合作社示范种植基地断壮大发展,安排贫困户30人就业,荒地里的“扶贫菜”变成了致富的“聚宝盆”,庄稼丰收后又积极帮助贫困户、村民们联系销售渠道,村集体收入显著增加,村民们看到了奔小康的希望。 李正文在常兴合作社蔬菜基地指导种植 天灾无情人有情 抗险救灾心连心 今年2月疫情期间,李正文领着三辆挂着“战‘疫’我们同在,长潭村民与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共抗疫情。”大红纸的货车从长潭村村委会出发前往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疫情前线奋战的医疗工作者们,送去来自长潭村村民自发捐赠的价值约2万元的4000斤蔬菜。 李正文带领村两委为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送蔬菜 去年7月,一场历史罕见的连续性超强暴雨肆虐萍乡大地。由于连降暴雨,南坑河严重涨水,给长潭村的农作物和水利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毁。得知消息的李正文,第一时间组织党员群众抢险自救,冒着大雨,埋头拖着橡皮艇繁忙地穿梭在受淹的各居民楼间,一趟又一趟,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到几个月大的婴儿,全然不顾已被洪水泡白的双脚、被牵引绳勒伤的双手,在他的努力下累计转移出受困群众60余人。这只是李正文书写爱心的缩影…… 李正文冲锋在前,转移群众 醉过方知酒浓,扶贫方知情重。以前是西装革履、按时坐班;而今是百纳结衣、夜露襟沾。李正文把辛苦和汗水撒向农村,把背影和亏欠留给家人,在一声声亲切的“李书记”的呼喊声中,彰显着为民情怀,如铁担当!村民们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踏实肯干的第一书记。李正文也在这希望的田野上,追求着别样的“诗和远方”,播种希望,收获喜悦,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