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位于上栗县赤山镇与宜春市交界的边远山区新店一带,人丁逐渐兴旺,新店方圆几十里地带,逐渐形成了以易、刘、许三姓人口为主的家族态势,时称“一流水”。萍乡自古以来文风鼎盛,新店一带虽地处偏远,但也颇具好文之风,“一流水”也不例外,建祠会、请教师,以私塾的形式为子弟授课。因当地外来外姓人口不多,而被统称为“客家姓”,“客家姓”在当地颇受“一流水”欺压,“一流水”所建祠会,只收本姓子弟,不收“客家姓”,“客家姓”子弟想要读书,必须赴十数公里之远的赤山以至更远的上栗、萍乡等地。 至清末民初,“客家姓”人口日渐增多,众多子弟迫切需要就近入学。于是在1923年春天,“客家姓”自发组织起来捐款捐物,在现在的新店村银凤山下兴建了一栋面积为2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学堂,并在学堂大厅中央塑造了一尊孔子神像,学生来校上课之前,必须要到孔子神像前顶礼膜拜,旨在教育学生尊敬师长,以德为先,学校也因此被命名为“孔神会”。 解放初期,祠会办私塾的格局被逐步打破,“孔神会”也被立为萍乡县县立小学,担负新店及周边9个行政村的小学教学任务。文革期间,有小学不出生产队、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的政策,学校也因此于1966年开始开办初中,到1968年创办成了完全初级中学,正式命名为新店中学。此后,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多,原有“孔神会”旧房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于是在1987年拆除了已经使用64年之久的“孔神会”旧房,新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一栋,此后又相继建起了综合教学楼、电教综合楼,能容纳学生500余人。到2019年,学校再扩规模,增建教学楼一栋,至此,学校校舍面积已达5100多平方米,比之昔日的“孔神会”扩大25倍有余。 现在,昔日的“孔神会”已无踪可寻,唯有昔年“孔神会”开办时的首任教师之一、赤山枫桥人张孟祥亲手种植的一棵罗汉松,还伫立在教学楼的后面,虽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郁郁苍苍、笔直挺拔,日复一日,聆听着一代又一代乡村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