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区麻山镇苏坊村是一个人口不足一千的小山村,在过去它被称作“空壳村”、省级“十三五”贫困村,长期以来“靠山吃山”却“坐吃山空”,一度被形容为“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然而,现在这里却有了很大的改观,昔日别人眼中的“山穷水尽”悄悄地嬗变为“金山银山”。那么,在这五年当中,苏坊村是如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苏坊村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土石山乡村 国家“十三五”规划之初,苏坊村一度陷入“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基本上没有规模产业,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三年前,肖南萍受所在单位萍安钢公司委派,到苏坊村任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并在发展产业上下了不少工夫。肖南萍发现山上竹子很多,马上联想到萍安钢公司每年需要相当数量的竹扫把,机会难得,便回公司进行多次对接,终于把竹扫把采购合同成功地签订下来。现在,小小的扫把已成为苏坊村的扶贫产业,除了供往萍安钢公司,还包括附近的几个保洁公司,去年的产值达到了14万元,并吸纳了8位贫困户及村民参与就业。 ▲肖南萍(右一)走访返乡创业人员,鼓励他们做大做强规模化养殖 首战告捷,让村民们尝到了产业带动就业的甜头。然而,仅仅一个竹制品加工厂还不足以改善苏坊村的现状。苏坊村四面环山,自然条件优越。此时,在麻山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驻村扶贫工作组与村干马不停蹄考察苗木基地,规划栽种面积,整理山地,安排贫困户栽种,一座60亩的冰糖柚扶贫产业基地很快建立起来了!现在,走在基地果园,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肖南萍告诉记者,预计2020年底冰糖柚产业收益可达3万元,2022年稳产后预计年收益可达30万元以上。 ▲80岁的老村支书刘垂汉每天能做二三十把扫把,去年光扎扫把就赚了一万多块 两个产业项目落了地,也让苏坊村的村民看到了脱贫奔小康的希望,村民们主动脱贫致富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萌生。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开展党建+联户扶贫攻坚,始终着力于转变村民发展观念,增强他们的发展信心。在广东打工后返乡创业的童林春和妻子在村里搞起了规模化养殖,这些天正忙着挖鱼塘、搭鸡舍。童林春告诉记者,为了扶持自己创业,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他们修好了进出的水泥路、解决了自来水供应不稳定的问题、帮他落实了五万元无息贷款,还联系政府和爱心人士捐赠了700多只爱心鸡苗。 ▲贫困户童道良(现已脱贫)在冰糖柚产业基地每月务工收入1600元,另外还有入股分红 记者点评: 环境还是那个环境,人的思想却发生了大的变化,这是苏坊村告别贫穷的根本原因。2018年,苏坊村历时三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村民平均年收入提高到了1.5万元,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搞活经济的成功之处总是相似的,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是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广泛实践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苏坊村今后长期要遵循的发展方式。苏坊村的变化再次证明,只有积极探索生态优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才能可持续地以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