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上阵父子兵”,今有“扶贫两兄弟”。在福田镇的驻村第一书记队伍中,就有这么一对亲兄弟,他们就是连陂村的“第一书记”罗翔和边塘村的“第一书记”罗志林。 连陂村贫困户罗德云一家的脱贫故事,让罗翔感触颇深。在刚到连陂村当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 他就从村干部口中得知有这么一户贫困户:儿子、孙子都有残疾,儿媳不愿出门工作,家里全靠年迈的罗德云一人种地、打零工维系生活,在连陂村所有贫困户中算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罗翔在担任第一书记时给自己的承诺,正是罗翔身上的这股韧劲促使他在第二天便走访罗德云家,可这刚去便吃了一个闭门羹,患有自闭症的孙子罗华用木棍把大门顶住,任凭罗德云和村干部怎么叫,就是不开门,也不给任何回应。第一次不开门,罗翔便去第二次,第二次不开门,便去第三次。只要工作不忙,罗翔便来到罗德云家转悠,与在家的罗华聊天唠嗑,第一次先隔着窗聊,第二次便可以在家门口聊,多次的接触后,到现在罗华只要听到罗翔的声音,便会早早跑出来迎接,主动要求罗翔带他出去玩。而罗华的改变,也让这个贫困家庭的脱贫路走的更加坚定,在罗翔的帮助下,罗德云家养了两头牛,申请扶贫鸡苗,种植了蔬菜进行售卖,罗德云的儿子、孙子也做了残疾人认定,申请了残疾人补贴。现在的罗德云家,养了牛、种了菜、还有公益性岗位收入,在2019年实现了脱贫。 在连陂村往北的边塘村,贫困户汤查奇家也在一位罗书记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这位第一书记便是连陂村第一书记罗翔的亲哥哥罗志林。 罗志林刚驻村的时候,汤查奇一家五口人,有两个人长期住院吃药,一家人挤在一栋危房里面,年收入不足两万元。罗志林为他家申请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安居扶贫、危房改造、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工程等改善汤查奇家居住环境。待汤查奇儿子毕业后, 罗志林又忙着帮他联系工作单位,申请交通补助。现在汤查奇家已然焕然一新,家庭年收入也已经超过了8万元,稳定脱贫。“我最大的感触是只要付出就有回报,通过几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我已经和贫困户建立了深厚感情,贫困户有任何心事都会和我倾诉……”这是罗志林在担任第一书记时最朴实的收获。 罗志林、罗翔两兄弟自2017年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便保持着每天面对面或打电话交流当天工作的习惯。谁有好的做法就及时向对方分享,谁在扶贫帮困时遇到难题也是尽可能帮忙。 在2019年的时候,连陂村有两户贫困户家庭收入较低,自身发展动力较弱,罗志林就争取两个产业分红的名额给连陂村;扶贫工作任务繁重,罗志林性格急躁,但他看到罗翔在处事过程中有耐心,无怨言时,便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贫困户致贫原因纷繁复杂,但罗志林却对扶贫工作有想法,有思路,有创新,有心得,罗翔看在眼里,学在心里,两兄弟不断在扶贫工作上互相学习,同频共振。 罗姓两兄弟将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想尽办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脚上有泥,心里有民”这应该是对这两兄弟在脱贫路上最真实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