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就要为群众干实事,不然对不起组织的重托,更有负于老百姓的信任。”这是湖上乡山下村第一书记刘金元挂在嘴边的话语。2018年3月,刘金元接受组织选派,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进驻山下村。年近六旬的刘金元坦言,他的职业生涯起笔于农村,句号也得画满在乡村。 可这一笔句号却画得着实不易。山下村曾因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带领致富能力不强,党员活动开展较少等原因,一度戴上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驻村伊始,作为老基层、老党员,刘金元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改变山下村现有局面。通过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加上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很快,刘金元就意识到,要想改变村庄现有的局面,就要先从党员入手,搭建一个“过硬”的党支部。 当时山下村的办公条件稍显简陋,没有一间像样的党员活动室。为了让党员有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刘金元反复琢磨,经与村干部商议后,决定将办公楼二楼的一个会议室精心布置,为党员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同时,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以每月的主题党日和党员政治生日为契机,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召集党员商议事务,不断提高党员的责任意识,转变了以往党员只听不说的现象。这一转变,让他和党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党支部的凝聚力明显增强。2019年度,山下村获评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完成了从当初的软弱涣散村到现在的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蝶变”。 “刘书记,有空一定要到家里来坐!”“刘伯伯,坐下喝杯茶再走!”……在山下村,刘金元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乡亲们一声声热情地招呼。有人问他,为何他在山下村那么“吃香”?刘金元总是打趣地说道:“我有法宝啊。”而刘金元口中的“法宝”就是用双脚去丈量土地,以真情对接民心。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进入驻村角色,刘金元到村任职的第一天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只用了短短十几天时间,他就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走遍了全村69户贫困户。此外,刘金元还组织人员对十大工程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逐一梳理,建立健全了相应台账,真正做到了政策落实情况底数清。他说,在他的脑海里,有一幅清晰的山下村脱贫攻坚作战示意图。 扶贫驻村期间,刘金元坚持用心用情关心关爱全村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贫困户周金文就是其中一位。周金文本人肢体残疾,妻子体弱,一个孙女智力残疾,另一孙子和孙女为在校学生,全家只能靠儿子和儿媳打零工维持家计,生活非常困难。为帮助周金文家如期稳定脱贫,刘金元多次上门与其沟通脱贫计划及措施,在得知周金文想通过养殖脱贫时,刘金元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帮周金文申请到了2万元小额贷款,有了启动资金,加上周金文原本就懂一点养殖技术,周金文家的养殖脱贫计划很快就见效了,他家也如期脱贫了,而今周金文依靠养殖家禽,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疫情期间给值守人员送口罩 “要脱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刘金元深知这句话的意义。所以在为每户贫困户制定对应的脱贫致富措施的同时,他还想着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在了解到光伏扶贫的第一刻,刘金元就在心里将村里的扶贫产业拟定在光伏扶贫项目上,通过与村“两委”沟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山下村最终将扶贫产业选定为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因为有了前期的沟通,做好了项目建设用地等前期准备工作,山下村的光伏扶贫项目推进得较为顺利,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每年7万元左右的收入,也为村里的贫困户带来了每年近4000元/户的经济效益。 “组织派我下来是为民办实事的”刘金元始终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在他驻村期间,山下村新建新农村点4个,不仅方便了老百姓生活,还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建设,修建了村组路1400米,入户路实现100%全覆盖,新装路灯75盏,饮水工程主水管铺设4000米,惠及农户527户。 走得顺畅,住得舒适,看病不难,吃穿不愁,收入丰厚——刘金元给山下村百姓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生活蓝图。三年来,他始终将驻村帮扶工作放在首位,将贫困群众装在心中。经他努力,五保户都住进了专门修建的“交钥匙工程”住房,村里的贫困户都如期脱贫,这不仅让他收获了山下村村民的满意口碑,还连续两年获得“全县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连续三年获评“全乡优秀共产党员”,可他却因工作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可刘金元说,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为民办实事,谋幸福,他不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