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湖上乡 查看内容

民政部在京举行“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 莲花民政人上台宣讲

2020-7-28 13:14| 发布者: cs小编网网| 评论: 0|来自: 今日湖上

摘要:   7月13日,全国民政系统“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在京举行。  活动中,8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民政人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用朴实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践行“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工作 ...

  7月13日,全国民政系统“为民爱民同心战疫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宣讲活动在京举行。

  活动中,8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民政人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用朴实的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践行“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工作情怀,将自己“砥砺奋进、同心抗疫、勤政为民”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分享。其中莲花县民政局驻湖上乡凡家村第一书记林海武就是其中一名宣讲人员,一起来听听他讲了什么?

我用真心换脱贫
江西省莲花县民政局
驻湖上乡凡家村第一书记  林海武

  2018年5月我来到凡家村,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带领全村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富裕的道路。两年多的经历,我深深感受到凡家村人对脱贫致富是多么渴望,深切理解到党和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是多么坚定,也深刻体会到第一书记、扶贫队长这一副担子有多么重。

  凡家村一共有245户10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66户283人,约占总人口的28.3%,是萍乡市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两年间凡家村发生了许多令我难以忘怀的事。

  记得2018年5月19日,我一进村就特别吃惊!到处破破烂烂,垃圾东一堆西一堆,空气里飘着臭味。一些村民无所事事,挤在几个小商店里打牌。那时,他们看我的眼神很麻木。

  这样的贫困村,扶得起来吗?我心里暗自打鼓。

  可没等我仔细琢磨,村民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村委会的大门被锁了!既不是村干部干的,也不是门卫锁的,而是村民自己带着锁让村委会“关门”了!

  门上挂着“铁将军”,门口坐着位老爷子,这反而让我静下来了:老百姓愿意上门“讨说法”,这是好事,还有沟通的希望。

  原来这位老爷子姓刘,家里三个儿子都在当兵。2017年,老刘不幸患上了肾衰竭,每年医疗费要花二十多万元,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于是他希望能进入低保或者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样可以报销更多医疗费。然而他的儿子们都有稳定的收入,不符合条件没法办理。

  从那时起,老刘就天天“要政策”,想通过“闹”得村干部不得安宁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过了一阵儿,他发现这样不管用,就想到锁村委会大门逼着村干部“就范”的办法。

  我把他的怨言一一记录下来,告诉他回家等消息,我要想想这事怎么帮他解决。第二天,我带着笔记本和材料上门,正瞧见老刘带着他的“铁将军”准备出门接着“闹”。

  看到我上门老刘很惊讶,他好像突然意识到我不是在忽悠他,昨天说的也不是场面话,是真的用心要帮他解决问题。

  老刘的脸色变得温和了。他搬条凳子与我坐在一起,他提出他的想法、要求,我给他详细说明政策、建议。接下来帮他解决医疗费的问题,我在多个单位之间来回奔跑,还帮他申请了临时救助,并在网络上帮他筹集善款。多方努力后,医疗费有了着落。后来,我又帮他筹款,买了一批鸭苗,让他的家庭收入增加不少。有一天我去他家回访的时候,老刘突然拉着我的手,双目注视着我,他说:“林书记,你瘦了。辛苦你了!”

  这时候,我突然体会到,用心用情为老百姓办事有多么重要!当他们不信任你的时候,就会采取很激烈的方式去争取。只有把他们当成亲人,真正跟他们想到一处、做到一处,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

  要说我的办事方法也没多特别,就靠一个“磨”字。听起来没难度,但是想解决陈年顽疾,不“磨”还真不行。

  31岁的小李上有年老的父母,还有一个弟弟在外打工。这个家在他患上尿毒症换肾之后陷入了困境,吃药、看病花钱如流水一样。

  病痛的折磨、债务的重担,让小李变得很消极,失去了脱贫的信心。面对来访的村干部他极不配合,拒绝和上门的任何人聊天,最多就说一句“你们都是假的!你们都是作秀!”

  然而凡家村作为深度贫困村,经常有上级部门来检查扶贫工作,每当这时,小李就会坐在家门口,大声嚷嚷:“我欠了这么重的债,我脱不了贫了!”

  这样一块硬骨头,我几乎日日上门做工作,他的家人下地种辣椒,我也跟着去种辣椒;到田里拔草,我也帮忙拔草。从开始的提防、不信任,到渐渐可以沟通现存的困难和问题,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后来我通过扶贫干部捐款、网络筹款等方式,筹集了近12万元,帮小李还了债。换肾后,他还需要长期服药就医来维持健康,我又为他办了低保,同时落实了产业扶贫政策,帮他申请了小额贷款,搞起了小型养殖。

  如今的小李家已经大不相同,家庭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小李一家四口,从过去每人每年全部收入仅4000元,到如今每人每年除去开支,还能盈余1.5万元。年初还盖起了新房,现在老远见了我,就要跑过来拉进屋里吃饭。

  小李家的变化,是凡家村的一个缩影。这两年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原来零收入的“空壳村”变了样,去年村级集体经济已超过16万元;群众家庭收入显著增加,全村人均增收2000多元。

  除了上门“磨”,我还有一个工作法宝,就是集中党员群众的智慧,发挥党员先进带头作用。

  曾经有村民跟我说,村里商量事,就你能聚得齐人,别人可号召不来这么多人“捧场”。其实不是我有什么特别的号召力,而是会提前跟村民打招呼摸情况,问问大家什么时候有时间,想在哪里开。这样小小的“预告”就能将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村里的大事小事也有了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可村里的大小事,并不是每次都能顺利商定,一旦涉及自身利益,气氛就激烈起来。有村民听说要拆除自家房屋,立刻气得跳起来:“你们谁敢拆我的房,我就拿刀捅死你!”

  有一次刚公布拆房计划,就有一名村民立刻站起来大喊:“我不同意,老陈家也在那片,他家拆了我才拆!”会后我去了他家,听他的心声,给他分析利弊。“你是党员,老陈不是党员,你一带头,老陈肯定也拆了。咱们村就能变得更好,你说是不是!”一番话让他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应当发挥先进带头作用,为全村变得更美更好做出贡献。

  两年来,像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两年来,我将陷入贫困的村民当成我的亲人,为使他们脱贫致富不遗余力;两年来,我出过车祸,动完手术还落下手掌麻木和疼痛的后遗症,父亲患病我没法回去照顾,母亲至今无法原谅我,我常常不在家,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业……我对家庭有诸多亏欠,可是又想到,那66户贫困户,也是66个家啊,他们更加困难、痛苦,需要有人在这样的时候拉一把。

  如今的凡家村,沥青路通到家家户户,山上山下都是忙碌的身影,光伏发电、桑葚种植、商品猪养殖、鸡鸭养殖等项目奏效,让村里281人实现稳定脱贫。两年时间虽短,但凡家村成了我一生的牵挂,我还会继续想着村里的发展,为它变得更美好作贡献!

林海武的“苦酸辣甜”,
跟着小编脚步,
来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故事

  苦:“五加二”“白加黑”,深入田间地头,夜访寻常人家

  凡家村是莲花县“十三五”期间的重点贫困村、萍乡市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245户10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83人,贫困人口达到28.3%,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林海武深切体会到第一书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为了把工作做好做实,完成好党交给他的任务、完成贫困群众的期盼,林海武克服家庭困难,坚持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加班加点,长期“五加二”“白加黑”地工作着。


  摸清村情、民情和每户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是驻村第一书记做好扶贫工作的“必修功课”。为不耽误农户的生产和工作时间,林海武常常利用早晨、傍晚等农户较为空闲的时间段,到田间地头、贫困户家庭院落走访,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情况,不断增进与他们的感情,进而由不熟悉到熟悉,使自己真正走进贫困户的心中。通过“用心”调研,林海武摸清了基本村情,真实掌握了全村贫困户各自的家庭成员构成、主要致贫原因、主要困难、优势脱贫因素和脱贫意愿等。在此基础上,林海武与村“两委”班子依托扶贫政策,因势利导,因户制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准,对标对表,对全村农户住房、医疗、教育、生活环境以及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残疾人、空巢老人、低保对象等是否存在漏评、错退、脱贫质量不高等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扫一遍”,突出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措施,不断巩固扶贫工作成果。

  酸:“大加小”,群众路线是“法宝”,不信春风唤不回

  脱贫攻坚工作怎么做?驻村帮扶怎样帮?初到村里扶贫,林海武就坚持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在群众中寻找工作“切入点”“突破口”,坚定不动摇地推行“大加小”的工作模式。

  “大”:定期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及时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文件和各项扶贫政策,学习党章、党规,提高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激发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率先垂范作用。同时,林海武将村扶贫项目实施前的可行性论证、实施中的财务监督,低保评议,贫困户识别和退出,村庄环境整治,村规民约建立等重大事项都放在党员大会上进行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扶贫工作。两年来,林海武在凡家村实施了20多个扶贫项目,全部通过党员大会选举了项目建设监督小组、财务审计小组,加强项目建设和项目资金的管理,切断村干部贪、挪项目款的链条,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小”:不定期地分组召开村民小组群众代表会议。针对在实施村庄环境整治中危旧杂屋拆除难、个别群众不配合等问题,林海武不厌其烦、不辞辛苦,三番五次地逐户上门、逐个村小组召开群众代表会议,面对面与群众进行交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说服教育工作,最终取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得到了他们的积极配合。在较短时间内,拆除危旧杂屋6900余平方米,硬化4米宽的村庄道路200米,修建排污沟1400米、集中垃圾池6个、分散垃圾桶75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15盏,新建花格园墙1400余米、文化墙491平方米,新建卫生室1所、户外健身活动场所263平方米,为28户未通水泥路的农户修建了入户路,为44户农户新建了水冲式厕所,顺利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辣:“党建加X”“基地加农户”,瞄准扶贫“靶心”,狠抓落地落实

  凡家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人均山林面积仅1 亩,自然资源匮乏成为制约村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在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中,林海武始终立足实际,坚持以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为抓手,实施“党建加X”“基地加农户” 的扶贫战略,瞄准扶贫“靶心”,推动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发挥可持续效益。

  狠抓就业扶贫,实施关爱“三留守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措施,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变“群众找上门”为“帮扶帮助跑”,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在外务工人员安心工作,为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微薄力量。为及时帮助村“三留守人员”办理医保报销、慢性病证、申请小额贷款、申报教育补助、产业补助等事宜,林海武全身心地扑下身子做工作,在乡政府、县直部门和贫困群众之间来回奔跑成了家常便饭。在来回奔跑的同时,林海武利用工作人脉资源,积极与村在外创业能人沟通联系,鼓励他们返村创业,先后建立了“泰鑫鞋面”“童心制衣”“爱心手套”等扶贫车间,增加就业岗位60多个,安排本村32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开辟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新路径;努力搭建就业平台,对接县工业园区和就业管理部门,成立村就业服务宣传室,及时在村电子屏幕上滚动发布全县招工就业信息,引导和推荐村民在本县就业;设立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的8名贫困群众上岗;发挥金融扶贫作用,对接金融部门,帮助彭冬娥、刘炎田等21户贫困户落实政府贴息贷款,发展养殖业;举办就业技能培训,帮助41名贫困户提升职业技能。
  狠抓产业扶贫,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脱贫攻坚的“堡垒”,采取“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引进莲和农业等龙头企业,建成了养猪场、光伏发电基地;实施“一领办、三参与”的模式,建立了村“罗汉果基地”“桑葚基地”“百合基地”和“劳模爱心超市”等经济实体。在省慈善总会的大力帮助下,“栽富树”项目也在林海武村落地生根,30户贫困户“零风险”入股,踏踏实实就业,实实在在受益。
甜:整村如期退出、281人稳定脱贫

  在两年来的驻村扶贫工作中,林海武克服了诸多困难。2018年8月6日,在扶贫返家途中,林海武不幸遭遇过一次车祸,导致右手中指、无名指骨折、右手臂肌肉拉伤,动过一次手术,至今还留下了手掌麻木的后遗症。虽在车祸当初有过退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念头,但想到党员的使命和村66户贫困户的期盼眼神,林海武最终还是留在脱贫战场与广大村民并肩作战,不达脱贫目标誓不罢休。付出总有回报,如今,凡家村面貌焕然一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由原来的“空壳村”发展到去年村级集体经济超16万元;群众家庭收入显著增加,全村人均增收2000多元。2018年10月,经国家抽查、省级评估验收,凡家村实现了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全村66户贫困户除2户2人由政府兜底保障外,其余64户281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这样的成果,使林海武心中感到丝丝甜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