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源南乡 查看内容

陈永和:既铺“致富路” 又当“贴心人”

2020-8-5 15:01|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源南乡

摘要: 陈永和了解水产养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肖湖 供图)  肖湖报道:“最近连续天晴,天气炎热,一定要随时关注养殖基地的情况,防止出现鱼儿缺氧的问题。”在芦溪县源南乡大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和正细心地叮嘱水产 ...
陈永和了解水产养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肖湖 供图)

   肖湖报道:“最近连续天晴,天气炎热,一定要随时关注养殖基地的情况,防止出现鱼儿缺氧的问题。”在芦溪县源南乡大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和正细心地叮嘱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关于水产养殖的注意事项。

  要说起大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永和,那是村民夸,大家赞。凭的是个什么?凭的是他为村民着想,带着大家脱贫致富的“牛”劲。

  大平村是“十三五”贫困村,曾经条件差、基础弱,贫困程度较深。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建立了水域面积8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并成立了大平村互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开始有了自己的产业。

  如何让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让鱼成为村民心中的“致富鱼”,陈永和费了不少脑筋,一方面,他积极鼓励村民参与养殖;另一方面他悉心研究养殖技术,致力于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质量,帮助村民们提高收益。

贫困户养殖的水产喜获丰收(肖湖 供图)

  陈永和来自芦溪县农业农村局,俗话说,“好汉有事好汉帮。”陈永和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对接,专门邀请了养殖专家到养殖基地进行指导,并对养殖户进行了水产养殖培训。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参与养殖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他们按照培训学的技术科学养鱼,鱼儿长势良好,肉质鲜美,非常受客户欢迎。

  “多亏了村里发展水产养殖,我们技术有人教,销路也不愁,家里的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说起水产养殖,贫困户张启明满怀感激。据了解,特色养鱼产业的发展,让大平村10余户贫困户一举增收脱贫。

  有好的资源,陈永和可不会浪费,他还时常邀请农技专家为村民们进行水稻种植的培训,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劳作中遇到的难题。

陈永和走访贫困户(肖湖 供图)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这句话用在陈永和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今年4月25日,正在家中吃午饭的陈永和接到一个熟悉的电话,是村里的贫困户李寿火打来的。电话里,李寿火着急地告诉陈永和关于女儿走丢的消息。

  李寿火是大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年事已高,带着智力残疾的女儿一起生活。通过享受低保政策、残疾补助、产业帮扶等,基本生活有保障,但是有个烦恼就是女儿喜欢往外跑,出去了就联系不上。

  挂完电话,陈永和匆匆扒几口饭就驱车出门了。路上他联系上了村干部刘柏文,他俩对这一户人家都非常熟悉。

  虽然正值周末,但是俩人毫无推辞,更无怨念,先是开车来到村里,接上李寿火,带上户口、贫困户登记证等证件,然后火速赶往湖南省醴陵市的一家收容机构。经过大半天的路程,总算把李寿火女儿接回芦溪,并送往当地医院就诊。

陈永和在疫情期间为进出人员测量体温(肖湖 供图)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陈永和,他竭尽所能,为村民织牢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

  “按照上级要求,所有村组实行交通管制,我们村道路通达,一定要仔细排查各个路口。”在疫情期间,陈永和总是拿着扩音喇叭和交通管制告示单,沿着村道开展防疫工作,到了晚上,陈永和也总是跟村干部们一同值班值守,坚守防线。

  刘柏文回忆:“当时我们进行值班值守,我给陈永和替班时,经常看到他满脸疲惫,眼睛里带有些许血丝,但从未见过他有任何的抱怨和懈怠情绪。”一心谋发展,贴心为村民的陈永和也自然而然地赢得了大家的口碑。

  陈永和常说:“好的村容村貌也是百姓幸福指数的直观体现。”为了让村民们享受更加美丽整洁的乡村环境,陈永和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进一步完善了村里的各类公共设施建设。

风景秀丽的大平村(张勇 摄)

  同时,陈永和与村干部们一起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并开展爱护环境卫生宣传,号召村民不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不在门前散养家畜等,使维护村容村貌,促进环境整治成为村民们的共识和自觉行动。陈永和还通过聘请贫困户当保洁员的方式,既为他们增加了收入,又让美丽整洁的乡村环境逐渐形成常态,一举两得。

  如今的大平村已今非昔比,行走其中,如同穿梭在一幅乡村风景画中,远处青山蜿蜒连绵,青翠欲滴;马路两旁植被葳蕤繁茂,屋舍俨然;高标准农田平整肥沃,高产稳产;健身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到处一派恬静悠闲的美丽景象,令人陶醉。

  “真的太感谢陈书记了,他比我们的亲戚还亲。”在笔者走访过程中,李寿火一家人总是不停地表达着对陈永和等人的感激之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