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决战倒计时。近年来,江西全省上下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感恩奋进、尽锐出战,实现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脱贫攻坚的路上,赣鄱大地涌现出一批批先进个人,他们满怀激情,用智慧和勇气,带领大家走上致富之路。从5月14日起,中国江西网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聚焦脱贫攻坚中涌现的感恩奋进典型人物,讲诉他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今日推出第二十六篇,走近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五里村李德明。 统筹:中国江西网地市新闻部 ![]() ![]() 陈丽、记者叶依报道:“脆、沙、甜,汁水多,好吃!”近日,记者来到湘东区湘东镇五里村李德明种养场的梨园里,村民们对这里种植的梨无不点赞。 时至盛夏,正是黄花梨成熟的季节。在李德明种养场的梨园里,3000株梨树喜获丰收,沉甸甸的黄花梨挂满了树梢。嫩绿的叶子、黄澄澄的果子……一幅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优美画卷正在李德明种养场徐徐展开。 黄花梨成了“致富果” 李德明,今年57岁,是湘东镇五里村石坡上组村民,夫妻俩勤劳肯干。他们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命运却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他们的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还被判定为二级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为了给儿子治病,李德明东奔西走,没少花钱。 2014年,李德明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干部的积极帮助下,通过开辟种养场闯出脱贫致富之路。随着山上梨园的梨树挂果,黄澄澄的黄花梨成了“致富果”,他家一年的收入高达10余万元。2016年底,他家顺利脱贫,迈上小康之路。 “一个梨子一斤重!别看此番果实累累,要说三五年前可没这喜人的长势。”李德明告诉记者,近年来,他带着村民精心打理,这些梨树都是经过他多年培育而保留下来的优良品种。 “金串串,银串串,比不上咱们的钱串串。绿翡翠,红玛瑙,都不如咱们的黄花梨。”用李德明的话说,黄澄澄、沉甸甸的黄花梨鼓起了他的“钱袋子”,也串出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感。“从浙江金华引进的名优新品种,把黄花梨的种植面积扩大至30亩,去年黄花梨的产量约20000斤,预计今年产量较去年要高出三分之一。”李德明指着旁边的一株梨树说:“这株梨树就像一把伞,产量估计有100多斤,可以换来1000多元钱啊!” ![]() ![]() 从贫困户到扶贫人的转变 李德明通过种养业实现增收的事迹在村里成了示范典型,不少村民来向他学习。于是,他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村民种植技术,并优先聘请当地的贫困户、五保户来自己的瓜果基地帮忙,到了农忙时节,更是以工资每日结算的支付方式,为他们带来了每日200余元的工资收入。今年5月2日,他还积极响应湘东镇组织的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宣讲会,以现场分享创业经历的方式,鼓励贫困户激发自身斗志,靠劳动奋斗出幸福。 如今的李德明,已经实现了从贫困户到扶贫人的转变,而他的种养场也已定点成了湘东区入惠种养专业合作社。 “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扶持政策,我才能走到今天。”说起现在的生活,李德明笑容满面。在尝到创业甜头后,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扩大梨树种植产业,发展鸡禽、黑山羊养殖……如今的李德明,梨树种植近3000株、安福柚子300株、赣南脐橙400株,还种植了西瓜、梨瓜以及羊角蜜瓜,养殖母鸡600余只、本地黑山羊30余头,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能手。 记者采访时,湘东公安分局精准结对帮扶干部文存振正好过来与李德明商量黄花梨、鸡蛋销路的事。 李德明对党和政府充满了感恩之心。他把这种感恩化作行动,村里有人生病,他带头捐款;村里没有像样的公路,他自己先垫资,随后跑公路局、交通局、建设局等,筹措到20多万元资金修成一条3公里长的公路,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谈起接下来的打算,李德明表示,自己正准备在羊圈附近建一个小型发酵池,用发酵过的羊粪来培育梨树,打造有机瓜果特色品牌。同时,计划明年将西瓜换种羊角蜜瓜,扩大种植面积。李德明种植的羊角蜜瓜是从泰国引进的名优品种。“今年是做试验种植,发现其产量好,又脆又好吃,还能卖个好价钱。”李德明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