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安源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朱雳平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认识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在我结对帮扶的丹江街丹江村,已脱贫17户54人,我所帮扶的贫困户中两户已实现稳定脱贫,一户可于今年实现稳定脱贫。回想在村帮扶的日子,我始终认为,只有细做“针线活”、练就“绣花功”,脱贫攻坚战才能打好、打赢、打胜! “绣花”第一招:扶贫扶志,强信心 “听说大孙女现在已经在街里上班了,工作得还适应吗?”正值酷暑,我来到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汤菊兰家里,和她一起拉家常,了解近期的情况。汤菊兰家一家四口,儿子因病去世,她与儿媳、两个孙女共同居住在一起,大女儿2018年从萍乡学院毕业,小孙女仍在读初中,全家因学致贫。因此,我每次上户都会着重关心两个孩子的学业和工作,了解他们在就学就业方面的难题,和他们讲解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的相关政策,为他们提供意见建议、一同帮助规划未来。 经过交谈,老人家的孙女许柯和我说,她现在在宣传办工作,平常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她的记录中,广大党员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总是冲在一线,让她深受触动。身边的同事也大部分都是党员。村里前段时间还邀请了前残奥会冠军、中共党员贾君婷仙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让她对党员这个身份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于是她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希望能够早日加入党员这支队伍,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疫情期间,她还主动请缨,参与村里卡点的值守工作。 这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精神富足的力量,人穷但志不能穷。扶贫既要扶智,更要扶志。要把最真的情、最真的心用到扶贫工作最难的点上,精心滴灌、悉心培育,帮助他们从心理上拔除“穷根”,燃起对生活、对未来的希望。 “绣花”第二招:因人施策,稳就业 刘建生是我的另一户帮扶对象,本人患有白血病,无法外出工作,老母亲早些年因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还丧失了部分语言能力。之前开杂货店攒下来的一点积蓄被花费一空。一家人每天愁眉苦脸,抱怨不断。 了解到他家的具体情况后,我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减轻生活负担。在多次上户过程中,我发现刘建生的妻子肖群做事手脚麻利,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尤其是在照顾家中瘫痪的婆婆时,喂饭送水、擦洗身体、按摩翻身,从不说累。于是,我推荐她到区老年大学找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工资1700余元,既离家近方便随时照顾家人,又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里缓解经济上的困难。通过多年的帮扶,刘建生一家逐步走出阴霾,日子慢慢走上正轨,笑容也越来越多。肖群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的感人事迹还被积极推介,她当选为2020年第一期“孝老爱亲”类“萍乡好人”。 群众的满意度就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硬杠杠”,将贫困群众的“口碑”当成脱贫工作的“奖杯”,把贫困户的情况摸准吃透,因人施策、因户施策,把最合适的政策用在最适合的贫困户身上,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心解决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贫困群众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快。 “绣花”第三招:量体裁衣,优产业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要想取得长久而稳定的成效,需要产业振兴的支撑。 我挂点的丹江街丹江村,耕地面积辽阔、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在村“两委”班子谋划扶贫产业之初,我就坚定了他们走休闲农业的路子。加之又是开国少将吴烈将军的故乡,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何利用现有优势,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把红色旅游业做活做宽?我多次和街主要同志、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共同商讨,帮助他们出谋划策。经过多方努力,2018年9月,前景合作社成立,流转了土地90亩,集蔬菜栽种、果园采摘、鱼塘垂钓、龙虾养殖、农旅休闲等为一体。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吸纳当地群众入股,贫困户还可到基地务工,这样一来,村民土地入股有“租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勤劳能干有“奖金”,年底还有分红,创新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保障了贫困家庭的稳定增收。合作社成立至今,已惠及41户贫困家庭。 如今,丹江村依托前景合作社,结合现有红色资源,还计划开发亲子乐园和研学课堂,拟打造出一条集绿色生态休闲、红色研学旅行为一体的新农村生态产业链条,一幅“红带绿、绿衬红”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画卷将在这里徐徐展开……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深水区”。越到紧要关头,我们越要俯下身子,把责任扛起来、把担子挑起来,以“绣花”功夫、“精准”拳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想办法,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决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