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根 周亮根,男,1972年3月出生,家庭人口3人,妻子二级智力残,未生育小孩。家里还有一位80岁高龄的父亲,周亮根为了照顾家人,不能外出,之前只能在本地附近做点临时工,为了使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他一直都是家庭和工作两项兼顾,能吃苦耐劳,奋力拼搏。 2017年申请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以来,周亮根同志对工作兢兢业业,为了使村民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他每天起早贪黑,推着板车、拿着火钳走在乡间的公路上,穿梭在屋场的小巷中,把整个逢源村的环境卫生提升了一个新台阶。 在乡政府和帮扶干部以及村两委的鼓励下,他决定将搞好家里的农副产品,今年凭他一个劳动力,他种植水稻3.5亩,种植油菜1.5亩,养鱼2.3亩,年增经济收入壹万伍仟余元,提高了脱贫质量,巩固了脱贫成效。 李纵文 李纵文,男,1964年出生,一家5口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脑袋富了,口袋才能富。别人家都在建小洋房的时候,他们一家人还挤在不足100平方的平房内。大女李琼,1991年生,2014年正值大学毕业之际,因身体不适检查出来患有白血病,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遭遇晴天霹雳。医生建议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在成功配对后,手术治疗费用还需近60万元,家里还有二女读大一,小儿子读高三,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已束手无策。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李纵文毅然和医生说,只要我有一口气在,砸锅卖铁我也要治。 2014年,在村委会了解到情况后,他成为了村内的一名建档立卡户。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帮助下凑成了近60万元,2015年的时候进行了手术。在这样的条件下,别人都劝他,小孩读了高中也可以了,早点参加工作可以为家庭减轻负担,欠别人的账也可以早点归还,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只要他们考上大学,他就一定要供他们读完,哪怕是贷款,再说如今,政府各类政策惠及我们这些贫困人员,治病有医疗保障,读书有教育保障,可以享受教育资助还可免息贷款,这么好的政策,我怎么能辜负政府的期望呢?2015年二女考入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小儿子李攀考入井冈山大学,大女2015年也如期从赣南师范学院毕业。如今李琼病情也得到了控制,三个小孩都已大学毕业,走入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平均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家庭的条件也随着好转,2019年家里也建起了新房,添置了新的家具。如今李纵文一家通过教育,家里的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成功的迈出了脱贫的第一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钟水初 钟水初,2014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导致了他的全身多处重伤,更严重的是他的右手完全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需要妻子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家里突然之间完全没有了劳动力,糟糕的是两个儿子还是在校生,面对如此恶劣的条件,他哭了,他发誓他一定要振作起来。然而正当他感觉无望之际却迎来了一丝曙光——“脱贫攻坚战”在全国各地全面打响了! 2014年他家被评定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是既开心又伤感,开心的是他家有希望了,伤感的是自己居然落魄到了需要国家政府的救助 2015年在乡干部徐彪忠同志的帮扶鼓励下,他坚强的挺过来了,身体恢复自理能力也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了。2016年春天,他坐车到市里四处找工作,这期间也是辛酸苦辣,当老板看到这样的情况也不乐意用他,他每到一个招工信息处都是请求别人给他一份工作,终于还是在帮扶干部的努力帮助下帮他联系一家车保洁,该公司领导看到他的诚恳也愿意用他。开始月工资仅仅只有1000元,但他很开心,乐意在那里。他一干就是五年,熬到了如今的月工资三千多元了,其中的付出也是倍感辛苦的,每每身体不舒服或是感觉疼的时候他说他就想到了他的家,他不能完全靠国家政府。五年中,他因为吃苦耐劳经常得到老板的表扬,他还把自己的儿子也介绍在该公司里做学徒,他说这样又能学艺又能自给生活费了。2017年他家以人均收入七千多元完全达到脱贫标准。至如今他家的月收入在四千八百多元,完全是一个正常家庭的收入了。 他笑了,他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他感恩,他的运气好碰上了当今全国人民上下携手同行的脱贫攻坚大战。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贫困家庭脱贫过程,却谱写着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民如何通过双手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