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 是中国传统手艺中最为古老的一种 “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 则形象地描述了瓷胎竹编的独特技艺 以及从选材到制作的严苛标准 接下来 就和小湘一起走进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瓷胎竹编 又名竹丝扣瓷、有胎竹编等,始于清光绪年间。指用精选的慈竹,经过劈、启、揉、匀和烤色、染色加工而成的柔韧竹丝,为花瓶、茶具、杯、碟等瓷质器皿编织的外套。色调和谐,既美观大方,又能保护瓷器不受损坏。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张三石(原名张理萍),江西省手工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曾受邀到日本东京表参道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周活动,并宣讲中国工匠精神和竹编的前世与今生,多次受邀参加北京华夏非遗馆活动,上海嘉里城、久光、太古汇等非遗活动周,江西省非遗中心举办的“美好生活,多彩非遗”活动等,作品《游鱼之乐》荣获深圳茶器创意大赛金奖,作品《六合天地》《竹艺梅瓶》在德国莱比锡的格拉西美术馆展览。 ▲2018年5月,张三石作品被中国农业部选中进入G20主会馆并作为国礼送给52个国家的副国级领导人。 “我从小喜欢竹艺,先后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学习钻研中国传统手工艺。瓷胎竹编迄今为止已有上百多年历史,我是瓷胎竹编的第五代传承人。”三石竹艺品牌创始人张三石介绍道。 瓷胎竹编产品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瓷胎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另外,瓷胎竹编产品只使用竹材表面一层,纤维十分致密,同时进行了特殊的处理,能够耐干燥,不变形,不虫蛀,耐水可清洗。 选竹 山阴面2-3年壮年竹为佳,高山人力扛下山。 取竹分节 需长达66厘米以上的竹节,刮青、破片后晾置晒干。 破竹分片 将晾晒干的竹子根据需要分成相等大小、厚薄的竹片,以备抽丝需要。 碳化刮片 篾刀去除竹黄,留其表皮,增加柔韧性。 分丝揉丝 每丝均得手工划分均匀。 抽丝 调制好匀刀间的距离,达到自己需要的竹丝粗细每丝均得手工抽成,最细达到0.3毫米,最细的丝还可“穿针引线”。 竹编工具 瓷胎竹编的制作技艺要求高,难度大,过程非常繁琐,需要严格挑选山阴面2-3年壮年竹为佳,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制作出精细的竹丝。 “可用作瓷胎竹编原材料的只有背阴的、2到3年生长期的壮年竹,因这种竹子纤维特别的细腻柔韧,可以拉出头发丝一般精细的竹丝,目前还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代替,每一条青丝都必须依靠工匠手工制作完成,而这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成品的精细和美感,平均100斤竹子也就只能抽出8两竹丝,产量非常少。” 张三石说道。 竹丝做好后,接着便是具体的编织,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篾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而这同样是一个考验工匠手艺的工作。因为用于辅助的工具只有一把镊子,要做到将千万根直径仅有零点几毫米、细软到几乎没有骨力的竹丝依胎成型、与瓷器严丝合缝,除力度大小的精准拿捏外,也还需要工匠们僧人坐禅般的心无旁骛,是一场对脑力与心性的双重考验。机器根本无法替代,瓷胎竹编依然保持着全手工的制作工艺。要出落一套成熟的瓷胎竹编工艺品,平均需要一个月时间。” 瓷胎竹编 ▲三石竹艺中心效果图 以往编竹人追求的是花纹精巧和全部覆盖瓷器,而今则迎合现代设计的需求,讲究留有存在空间,突出竹与瓷本身的质感。白瓷为胎,竹丝作“笔”,瓷的挺拔与竹的温润完美的融合…… “现在的瓷胎竹编工艺品,除了传统的花瓶、咖啡具、茶具、饭碗等产品外,还有首饰盒、文具、笔筒、竹压盘等。我们的产品始终坚持零瑕疵出品,在全国也有40余家服务商,并且我们在景德镇也有自己的陶瓷基地,实现了从茶具、竹编、销售的全产业链形态。我们现在这边有10几余人在这里从事瓷胎竹编,都是本地的村民,大家从最开始的学习到现在的技艺日益成熟,你看,这些都是他们编织的,相当精美!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瓷胎竹编这一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中来,我真的特别高兴!”张三石高兴地说道。“我们一直秉承精益、传承、创新的制作理念,让中国传统手艺重返当代人的雅致生活。我们目前的作品有茶道、花道、香道的配套竹编作品,还创作了竹编壁画、精致竹篮等,还在不断地开发各类竹艺品和不同材质结合把非遗文化更好地呈现给大家。同时,我们也正在建设三石竹艺中心,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集竹编博物馆、竹编工作室、瓷胎竹编展厅、多功能研学厅于一体。目前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已完成主体结构的封顶,计划在国庆节期间投入使用。” 我们不仅仅编织器皿 还编织生活 瓷胎竹编 这精妙绝伦的编织技艺 承载了中国人对竹的亲近与好感 这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 也是一种新时代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