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夏雨,让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王家源村更加清新明净、妩媚动人。放眼望去,群山环抱的山村干净整洁,一栋栋建筑错落有致,花坛、凉亭点缀其间,令人赏心悦目。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因煤炭而兴、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后因国家关井压产又一蹶不振,被列入省级贫困村。 废弃矿山又见绿水青山 早年,王家源村以煤炭开采为主,从事煤炭及相关行业的务工人员近2万人。为支持国有企业发展,该村曾划拨土地千余亩,致使全村几无耕地。然而,在煤炭开采、运输等过程中,破坏了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产生大量扬尘,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2001年,由于国家关井压产政策的实施以及煤炭资源的枯竭,王家源村经济一落千丈,昔日的亿元村在2015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由于多年吃“采煤饭”,遗留了大量的破损山体和废弃矿坑,如何修复生态成为当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当地政府痛下决心瞄准绿色转型,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王家源煤矿 “全镇关停了54家煤矿。”高坑镇党委书记刘家水说。近年来,他们落实国家矿山修复政策,针对村里环境恶劣实情,下大力气推进矿山治理、植绿复绿、道路整治等工程。在治理过程中,他们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回填弃土弃渣,建设截、排水沟,仿生态种植草皮、苗木等。一个个“伤疤”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树、青草和花木,再加上常态化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与此同时,王家源村对老旧破损房屋全部进行整治,家家户户门前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临街墙面描绘成一面面文化墙。王家源村越来越干净整洁,村容村貌也愈显清新自然。 2018年初,原住龙家冲、张公塘、紫家冲等自然环境恶劣地段的44户村民,包括22户贫困户都陆续搬进新建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利用废地引来扶贫产业 如今的王家源村,一幢幢移民安置房整齐划一,一条条柏油路干净整洁,一个个特色产业基地彰显出活力和魅力。 通过生态修复,王家源村已成为国家级生态村,许多村民利用村里优美环境的优势,做民宿、搞餐饮等,靠吃“乡村旅游饭”发家致富。高坑煤矿原矿区有560亩山地资源,当地通过招商引资,用7.3万块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建设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3511.9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7375.08吨,实现经济效益2180万元。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得益于生态环境好转,一个个扶贫产业和扶贫车间纷纷落户王家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新莉告诉记者,随着村里高压电瓷厂扶贫车间的建立,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月薪3000多元。如今,她家的日子过得既滋润又充实,且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王家源村坚持不懈治理矿山,让废弃矿山披绿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走出了一条治理修复与综合利用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记者手记:生态修复不是打造“盆景” 作为全国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萍乡是我省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主战场。王家源村的成功,记者从中感悟出他们所遵循的发展理念:经过对工矿废弃地种树补绿,打造田园综合体,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变成了一片片绿水青山。引进扶贫产业和光伏产业后,这里的绿水青山又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从而打开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这条绿色通道。 对矿业废弃地污染进行修复,就是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而不是光靠技术去打造“伪生态、实损害”工程、“盆景”项目、形象工程,还要着眼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以此造福人类社会,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