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闭症患者是星星的孩子。他们的母亲,则被说成是守护星星的月亮,在无边的黑暗中,用无私的爱努力照亮孩子的人生。在后埠街朝阳社区,就有着这样一位母亲,用自己的一生,全心全意呵护着她的“星星”儿子。 家有自闭患儿改变人生轨迹 黄洪英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原是萍乡二中一名语文教师。1997年,黄洪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次年儿子小彦洁的出生,让这个小家庭更加幸福美满。 2001年2月,儿子1岁8个月,同龄的小宝宝们已经奶声奶气地叫着爸爸妈妈了,可黄洪英发现无论怎样教儿子发音、逗其玩乐,孩子的回应总是显得寡淡,似乎更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感觉不对劲的黄洪英带着儿子到医院就诊,小彦洁被诊断为自闭症患者。 那时的黄洪英以为,儿子只是生了场大病,只要积极治疗,很快就会好起来。于是,她带着儿子辗转南昌、北京、上海等地寻医问药,最初以为最多几年就能治愈的病,一治就治了21年,彻彻底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离开教师岗位挑起育儿重担 2003年,黄洪英听闻山东一家儿童康复中心,对自闭症的干预医治颇有疗效,立即向单位请了6个月的假,带着快5岁的小彦洁开始了艰辛的康复过程。母子俩从凌晨4点到晚上7、8点,从一个动作成百上千次训练到一个发音数万次重复,近180天的坚持下,小彦洁成功地说出了一句:“妈……妈……回……家。” 此后,为满足儿子的发展需求,黄洪英把正处于学龄期的儿子送入了市内一家特殊教育学校。仅一周的时间,小彦洁表现出来的暴躁、焦灼、不安和沉默,让黄洪英深刻感受到自己在儿子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照顾儿子,2010年12月,黄洪英离开了她挚爱的教师岗位,全职照顾儿子的特殊生活。小彦洁脾气躁坐不住,进行安坐训练异常艰难,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黄洪英会努力捕捉儿子心静时的每个细枝末节,并运用专业知识有计划地开展专项训练。终于,小彦洁学会了用对视、微笑来表达对自己的爱。为了这一刻,黄洪英付出了整整两年的努力。 成为特教老师温暖更多患儿 比起面对儿子诊断书时的情绪崩溃,更大的煎熬和不堪重负是康复路上日复一日的重复。小彦洁的进步是如此之慢,以致于每学习一项新技能,他都需要重复成千上万次。当然,偶尔小彦洁也会带给黄洪英小小的惊喜,但这样的惊喜持续不多久,他的表现又回到原点,然后再继续进入不断重复的训练当中。 陪同小彦洁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时,黄洪英目睹了一群“星星的孩子”,以“蜗牛”的速度学习生活技能和基本知识。这里的老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需要匹配更多关于问题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对三尺讲台黄洪英并不陌生,对于自闭症黄洪英也有了深厚的认知,成为这群“星星的孩子”的语文教师?或许可以试一试。 有了这个想法后,黄洪英利用儿子熟睡的空闲时间,有计划地学习问题儿童康复知识,刻苦钻研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知识。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曾经被迫放弃的教书育人的梦想再次被点燃。2011年,黄洪英被特殊教育学校正式聘请为特教老师,她再一次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照亮更多“星星孩子”们的一轮满月。 2020年,彦洁21岁了,1.85米的大高个,让黄洪英和他对视时都需要仰起头。黄洪英偶尔会想,如果没有这场病,此刻的彦洁正是乘风破浪、展翅遨游的壮志男儿,但收到彦洁投来依赖信任的目光时,黄洪英依旧开心地笑了。21年全身心的陪伴,黄洪英点亮了儿子眼中闪烁的光芒,而她心中的“小蜗牛”也一直在拼尽全力地学习,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对妈妈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