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湘东区 查看内容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丁绍峰的“桃花源记”

2020-9-1 10:51| 发布者: cs小编网网| 评论: 0|来自: 湘东发布

摘要: 走进麻山镇桃源村,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绿荫间,平整的柏油马路延伸到村户,老人们在村活动室里聊着家长里短,孩童们在阅览室中畅游书海,扶贫产业生机勃勃,秀美、祥和、惬意的景象随处可见,犹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笔 ...
走进麻山镇桃源村,
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绿荫间,
平整的柏油马路延伸到村户,
老人们在村活动室里聊着家长里短,
孩童们在阅览室中畅游书海,
扶贫产业生机勃勃,秀美、祥和、
惬意的景象随处可见,
犹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桃源村村口

      昔日的桃源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村落里垃圾成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与桃源村的名字格格不入。因为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村民致富无门,桃源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不到三年时间,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桃花源”,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派驻桃源村的第一书记丁绍峰将这里的点滴变化都记在了自己的扶贫日志里。丁绍峰时常调侃堆在办公桌上的10多本扶贫日记,就是他的“桃花源记”。

从“城里人”到“乡下人”

▲到贫困户家走访了解情况

“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天气晴,
今天是我正式到桃源村报到的日子。”

      刚到村里时,一直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丁绍峰有点犯难,对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处理“三农”事务,没有太多的经验。
      起初,还有不少村民在背后议论纷纷,认为这位来自市里的干部,就是来桃源走个过场、捞些资本,日后好提拔。面对村民的质疑,丁绍峰并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在第一次参加全村党员大会时,他立下了“不带领村民脱贫不回城”的誓言。
      随后的日子,丁绍峰卯足干劲,以村为家,每天吃住在村,即使在妻子二胎早产50天的情况下,他也仅抽空回家陪伴了妻子3天。
      “王桃秀中风瘫痪,行动不便,需要多加照顾。罗正芳家里还没有通自来水,要及时跟进。何为建要我帮他联系养殖技术专家......”丁绍峰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把村民的困难和诉求一一记录在扶贫日志里。他用真情投入,终于打动了桃源村的村民,慢慢地接受了这位来自城里的年轻人。

“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
你亲自干了,群众才信你,
你把事干好了,群众才服你。”
看到村民会主动与自己打招呼了,
会找自己反映诉求了,
丁绍峰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

▲给贫困户送鸭苗

“丁书记对桃源村甚至比我们还熟!
经常到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刚来的时候,人都还是白白净净的,
现在变得又黑又瘦,
真正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
桃源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春兰说。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

▲桃源村村部

“走的是一条泥泞的小路,
杂草丛生的村委会门口是一堵破烂的围墙,
萧瑟的路旁,处处充斥着脏乱差的气息,
与想象中的桃源有着天壤之别……”
丁绍峰对第一次进村的情景记忆犹新。

      “环境脏乱差,折射的是精神面貌。村里的环境不好,说明群众可能存在精神涣散、思想消极、行为懈怠的情况。”夜深人静,丁绍峰伏案在扶贫日记中分析着桃源贫困落后的深层次原因。他暗下决心,桃源的改变必须先从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开始。丁绍峰用脚丈量村里每一寸土地,哪里的路面要拓宽改造,哪里要加装一盏路灯,哪里要粉刷墙壁,都一笔一笔地详细记录下来。
      一段时间,丁绍峰发挥自身优势时不时往市里跑,一个一个单位“串门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面貌。项目落地了,丁绍峰又邀请村干部、村民和党员代表坐下来一起商量项目建设细节,当监工、赶进度。最忙的时候他连续3个月没回过家。

“全村道路硬化率已达到90%以上,
90%以上的良田灌溉得到保障,
绿化率已达到70%以上,
主干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368盏,
新建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
也已投入使用……”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党员大会上,
丁绍峰和村“两委”干部一起,
向村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从“一穷二白”到“产业兴旺”

▲查看蔬菜基地

虽然村里“面子”变漂亮了,
但“里子”也至关重要,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丁绍峰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他当初面对全体党员立下的铮铮誓言。

      针对农田抛荒撂荒的现象,丁绍峰瞄准特色产业,流转土地100亩用来种植无公害果蔬,成立萍乡市海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入股,每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分红。
      桃源村虽然地理位置较偏僻,但林地资源丰富。丁绍峰又看准了生态旅游产业,在村主干道沿线种植桃树、紫薇树等观赏性植物,打造徒步旅游路线,为桃源村拉来了人气。随着来村里休闲娱乐的市民增多,丁绍峰又提议将闲置的桃源小学改造成生态扶贫餐厅,不仅每年能为村里带来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还解决了5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桃源村扶贫车间开工

这几年,
无公害果蔬种植、生态扶贫餐厅、光伏发电、
鞋业扶贫车间相继在桃源村落地生根......
桃源村的产业已初具规模,
整个村庄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