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焕然一新、全方位智能监控、绿化赏心悦目、基础设施齐全……“不买房不搬家,旧房转眼变新房。”聊起升级后的小区,大家都赞不绝口。今年以来,八一街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近200幢楼房陆续擦去往日尘埃,以崭新的面貌点亮城市风景。 网线下地蜘蛛网不见了 走进联建小区,粉刷一新的红色外墙令人心情愉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跃然眼前。联建小区住户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铁路退休工人,改造面积涉及小区内12栋321户居民,由于长期脱管失修,该小区存在路面坑洼、水管老化、管线交错等问题,去年以来,八一街投入1200余万元对小区进行升级改造。 对于老百姓而言,变化最直观的要数管网线落地工程。过去,一根根穿梭在楼宇之间的包括通信线路、电线在内的各种线路随处可见,这些“空中蜘蛛网”纵横交错十分影响美观。在改造中,这些线路一并进行落地改造。“将原来空中排布的各种线路按照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通讯单位的要求,在保证安全布局的前提下,转移到地下进行合理排布。这样既美化了环境,也方便统一操作和管理。”负责人介绍。 联建小区的华丽变身,为萍乡市街区改造树立新标杆,使得其他居民改造意愿越来越强烈,参与改造的意识越来越高,以点带面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铺开。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八一街开启了老旧小区改造“加速度”模式,今年以来对杨家巷、机务段等涉及改造的98栋老旧楼栋配套基础设施的改造,总改造户数高达2417户,惠及人数9668人。 倒车不犯愁居民停车变简单 杨家巷的巷子深处,有十多栋老商品房,是典型的老旧小区,改造前,单元门前随处搭建的小木房,简陋斑驳的木门窗,被磨出凹槽的楼梯和走廊,无不在诉说着一段老萍乡的过往。虽然透着浓浓的年代感,却也整洁干净,朴素简约。 “以前到处是乱堆乱放,不要的烂桌子、烂板凳顺手一扔就不管了,这巷子车辆只能进,不能出,掉头成了难题。现在小区里的路面硬化好了,楼道里也粉刷一新,违章搭建拆了变花园、停车位,居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居民彭友明在杨家巷住了将近40年,他说,自从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开始以后,杨家巷就成了包家冲社区工作人员的“常驻点”,三天两头来清理垃圾、规划标线、搬除杂物,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也给这里的居民做了一个好榜样。 据社区书记彭小红介绍,去年,杨家巷摇身一变成“网红小巷”,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拍照打卡,创意墙绘惹人喜爱。今年以来,街道又将杨家巷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畴,统筹对铁路小区进行改造升级,路面硬化、雨污分流、墙体粉刷、楼面保温、屋顶防水、规划车位等一系列工作已经完成,该小区476户居民从中受益,他们连连赞许:“小区改造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这儿太幸福了。” 探索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试点改造 “老旧小区巧打扮,房子外加保温板;又防晒来又保暖,群众人人拍手赞。”看着耳目一新的供电小区,家住四栋的居民林正编了个顺口溜。 据项目办主任李健介绍,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后,街道努力推进实施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提升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水平。“原来的这些开放小区没有规范的物业管理,改造完毕后,如果不进行维护,那么我们的改造效果就很难持久,我们也上门入户做了很多思想工作,由居民投票选举心仪的物业公司入驻,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多数居民的认可。”通过引进物业服务巩固改造成果,最重要的是将小区公共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运营管理收益作为物业服务费用的来源渠道之一,物业与社区紧密结合,形成合力进行管理,解决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 小区环境变好了,生活便利了,住户的文明意识和服务意识也慢慢提高,大家都自觉地共同维护小区环境。这不,四栋的老住户朱桂芳阿姨正在微信群里催促着大家该交这个月的物业管理费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