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刚过,时至八月的萍乡暑气未散,被翠绿环绕的安源区青山镇光辉村显得格外清爽。一尘不染的沥青路、蛙声阵阵的池塘、设施齐全的新农村建设点,这仿佛在宣告着光辉村不是个贫困村。谁曾想五年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光辉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王赣萍的引领下,不仅换下“贫困衣”,还走向了独属于他们的“富强路”。 对来自安源区烟草局的扶贫“娘子军”王赣萍来说,从2015年来光辉村的第一天开始,这就是她第二个家。能见证这个位于赣西的小村落“茁壮成长,灿烂绽放”,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王赣萍(左一)帮贫困户收梨 五年扶贫征程,她时刻不停 从小在城镇长大的王赣萍,从未有过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担心、忧愁的情绪油然而生。为尽快转变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王赣萍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班子召开工作会议,了解全村基本情况,与村干部一道进村入户、踏田下地,掌握贫困群众诉求和意愿,充分征求党员群众和致富能手对家乡发展的建议。 ▲王赣萍(左一)看望贫困户 光辉村占地4.72平方公里,有580户村民,2100人,5个自然村组,5个党支部,党员89人。为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每家农户的基本情况,更好、更快的因户施策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王赣萍绘制了一张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地图:余启文家靠近路边开店、陈建平和吴建辉家隔一条小路但不是一个组、罗凤林家是个烂木门......她还常利用晚上住村时间,逐户上门,收集意见与建议。一天下来,有时忙到饭也忘记吃。 ▲王赣萍绘制的“扶贫地图” 2017年到2018年,是扶贫工作走向正轨的时段。为了扶贫数据能收集准确,王赣萍晚上工作到10点是常态。“人人都说我是个称职的‘第一书记’,但我并不是个称职的母亲。因为常驻村里,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她愧疚地说道。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在这位母亲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双脚沾满泥土,她奔波不停 过去,光辉村是个资源枯竭型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想要谋发展,就得筑巢引凤,引进企业、让村民就近就业。为此,王赣萍奔走各方为企业驻村而做出努力。年初,王赣萍所接触的养鸡企业在青山镇党委政府的协调下,成功落户光辉村,有望于2020年9月投产。该企业的成功落户,能够帮助光辉村增加集体收入每年40万元,带动150名村民就业。因操作简单,光辉村30户贫困户基本可以安排就业。另外,她还寻找多方渠道帮村民销售农产品,如土鸡蛋、香梨等,还在青山镇引起了一波新颖的“直播卖货潮”。 ▲王赣萍和农户“直播卖货” “我太感谢王书记了,以前别人都笑我五十多岁,连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在王书记的帮助下,我都有自己的新房了!”54岁的贫困户罗正萍感动地说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建档立卡贫困户罗正萍,因儿子患精神疾病并伴有严重癫痫而致贫。一直租房居住,生活条件非常差。王赣萍从镇扶贫办等部门争取到了3.5万元的资金,加上社会各方的援助,罗正萍的新房才得以建成。迎难而上的他还通过割草药在集市上贩卖,每一批草药能有1200元左右的收入,这样下来他一年能有4-5万的固定收入。 ▲贫困户罗正萍的新房 “踏破铁鞋”寻出路,一直都是王赣萍的扶贫理念。她时常头顶烈日、冒着大雨带着贫困户到各个部门跑手续、跑资金,等手续成功办理完,她才肯休息。为了在光辉村建立一个一流的广场、篮球场、健身活动场所,保障村里百姓晚上出行安全,王赣萍与村总支书记、村主任积极拉项目,2018年底,村道路两旁都已成功安装好了路灯。 深入群众队伍,她感动不停 扶贫先扶智。光辉村部没有自己的小学,孩子们上学都需在隔壁几个村借读,且路途远,既耽误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王赣萍与村总支书记、村主任跑上联下争项目,筹集资金,通过多方的努力,成功建成了一座投资260万元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小学。为搞好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王赣萍的倡议下,成功募捐助学资金20万元,成立了助学基金会,专门资助本村贫困孩子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鼓励孩子们爱学习、重学习。 ▲光辉村小学 “王书记就像是我的‘亲女儿’一样,没有她的帮助,我早被糖尿病、心梗夺走了生命。”69岁的黄爱兰眼含热泪地说道。不仅要让贫困户学会脱贫知识,还要让贫困户感受到真正的关心。57岁的贫困户杨金水,早年因为中风导致偏瘫而致贫。王赣萍知道他的遭遇后,每个礼拜定时拜访,为他送去基本的生活补贴,并在村中为他安排了每月600元的公益性清扫岗位。 ▲王赣萍和69岁的贫困户黄爱兰 “王书记,感谢党、政府和你们帮扶干部的支持,我过上了好日子,我也想用我的方式回报下社会,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动其他贫困的人日子过得好一些。”杨金水感动地说道。在扶贫工作中,王赣萍始终把用心用情用爱作为她的工作方针。“把贫困户当亲人,贫困户也会把我们当家人看待。只要干部们真心帮群众做事、把群众装在心里、用心服务群众,扶贫工作者就能在平凡的基层岗位上实现着不凡的人生价值。”王赣萍坚定地说道。 ▲光辉村村村民为王赣萍送的锦旗 如今的光辉村,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五年的时间能发生什么?够一颗树长成昂扬的姿态;够一个孩子学会勇敢......而在王赣萍的眼里,五年,既是她在脱贫路上熠熠闪光的见证者;也是她带着贫困户成长蜕变的一场“马拉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