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巨变话安源】专栏播出第三集——安源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让环境更宜人、生活更舒心。改革开放40年让安源这个昔日的“灰姑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已成为这座城市新的选择。安源区坚持围绕美丽江西“安源样板”为奋斗目标,全力推进城乡环境改造提升,构建生态宜居城市,让安源的城乡环境更加宜人、人民生活更加舒心。 走进丹江街,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清新悦目的街道风貌让人心旷神凝……。在丹江路这条老街上经营超市多年的江先生告诉记者说,以前丹江街道马路坑洼不平,灰尘很多,汽车经过后连人都很难看清楚,晚上出行也没有路灯,居民出行很不方便。这些年来,这里环境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 超市老板 江先生: 现在马路都修好了,还铺上了沥青,每天晚上出来散步的人也多了,老人们也都喜欢到广场上跳跳舞,丹江街这些年的变化是真的很大。 上世纪90年代初,丹江被称为当时的“小南京”,是我市是一个老工矿聚集区,基础配套设施薄弱,道路不通,市民出行一趟很不方便。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丹江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托政策、区位和人才优势,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一个个文化创意企业和一家家地产在此落地生根。随着总投资3.2亿元的萍安中大道南延丹江段和全街主干道“白改黑”和道路亮化提升等项目的完成,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提升。现如今,曾经辉煌的老工业基地化身为新兴产业集聚区,曾经的乡土山野化身为城乡环境变化的样板。 丹江街党委书记 谭洪海 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丹江的变化只是安源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源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努力把安源建设成“绿水青山生态美”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宜居城市,使绿色生态成为安源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近年来,安源区先后投入2.3亿元实现了路灯和中心城区小街小巷“白改黑”全覆盖;投入1.3亿元对辖区52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四有、四无、三净”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投入2.9亿元建设83处污水处理站治理污水。同时,安源区扎实开展“净空、净水、净土”专项行动。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的12个环境监管网格单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8件,安源新区公共绿化面积已达24.2万平方米,覆盖率3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