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健、张佳昕 “本来我还愁过年一家老小在哪团圆,没想到这么快安置小区就交房了,水电到位,小区还有广场、运动设施,这样的生活条件,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差。”日前,安源区戴家冲居民周永模张罗着亲戚来家里吃年饭,幸福的笑容在脸上洋溢……近年来,安源区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面深化改革的显著成效既写在高质量发展的“高颜值”上,更写在人们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上。 幸福,来自城乡建设的日新月异 初春时分,余寒犹厉,中环路、萍安大道南延段上车来车往,随着这几条“断头路”的逐步完善通车,极大地缓解了城内交通拥堵的情况。过去,吉星街沿河而建,房屋破旧,道路拥挤,给群众居住、出行带来不便。如今,破旧不堪的楼房早已不见踪影,地上断砖烂瓦等杂物也清理完毕,整个拆迁工程已经进入尾声。自去年6月开始,吉星街棚户区216户房屋被征收改造,征收拆迁面积约3.47万平方米,房屋征收工作仅用25天,签约率达100%。顺流而下,萍水河畔的南正街改造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尽量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结合萍水河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内涝问题,成为群众感受历史文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随着小街小巷“白改黑”工程全面推进,城市交通主干网和微循环实现了大幅提升。 略下村阳光花海春草吐绿,新打造的观景回廊旁挨着一栋画满彩绘的小房子,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一定不会发现这是一座旅游厕所,而这种能和美景融为一体的厕所、垃圾箱、排污管在安源区内并不少见。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治理“三大革命”和“河长制”的政策指导下,该区深入推进“环卫一体化”,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现在,白源河、新华河等河道周边,建起了集人文、休闲、景观、运动为一体的综合景观带,新增停车位1000多个,新安装楼巷道灯2万多盏。 幸福,来自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 “林子好了,对吸水保水、防地质灾害等都有好处……”从事护林工作两年多的张家湾村贫困户、生态护林员张达新对这份工作保持着崇敬与热爱,对他来说,现在的日子,忙碌而充实。截至目前,他所管辖的4500余亩林地林区无一例火灾、盗伐现象发生。 安源区把实现林地林区“长治”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优先聘用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大力推进贫困户林权流转,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路子,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收入增加。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从“增绿”“护绿”“养绿”“用绿”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林长制”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矿山复绿,成功举办樱花节、微马跑等文旅活动,成效明显。致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瞄准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2+1”产业及海绵产业,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实现引进央企、世界500强、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四个历史性突破。 幸福,来自民生福祉的不断改善 新年伊始,安源世纪广场上人头攒动,安源区就业局联合妇联、工业园及各镇街人社所开展“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会,共组织41家园区企业和重点用工企业到现场招聘,为城乡贫困劳动力、登记失业残疾人、返乡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130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2000余人入场咨询,仅在现场就有112人达成就业意向。 过去一年,该区累计投入37.51亿元用于民生工程,2018年年初确定的民生工作“八大工程”和“二十项惠民实事”全部兑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454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97人,教育发展指数综合考评上升到全省第四;新建公租房975套,发放廉租房补贴1027户,改造农村危房196户;全年实现脱贫308户1035人,2个省定贫困村退出摘帽;全面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天网”“地网”安全防范工程,扎实推进基层平安建设,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列全省一类县区第八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