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个宝宝八个黄”,像秋季成熟的果实一样,有些新生小宝宝的皮肤、眼睛都黄黄的。妈妈们很焦急,总是担心宝宝有严重的疾病,也有些粗心大意的妈妈,通过网络获取的不准确信息,盲目地观察,导致宝宝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从而引起严重后遗症。因此,分享一些新生儿黄疸的基本常识,帮助妈妈和宝宝们一起跨过黄疸,从黄宝宝变成白里透红的漂亮宝宝吧。 1.什么是黄疸? 黄疸简单来说是指血液中总的胆红素超过正常值,透过皮肤表现为皮肤发黄。 根据我们肉眼的观察,足月儿中有60%,早产儿约80%可见黄疸。有的轻微,只需动态观察,不需特殊治疗;有的则很重,甚至需要立即换血治疗,否则胆红素可进入大脑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及听力。 2.为什么会出现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出现,是因为宝宝们出生时体内的红细胞数量多,而红细胞寿命短,破裂后引起胆红素的生成增多;宝宝出生时若伴有酸中毒、白蛋白含量低时,结合对脑有害的游离胆红素能力也会更低;宝宝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够;另外,宝宝们排便不畅也会影响胆红素的水平。如若同时宝宝存在饿肚子、缺氧、酸中毒、颅内出血、感染的情况下,黄疸则会加重。 3.黄疸的分类有哪些? 新生儿皮肤黄染的原因目前来说有三种,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一种是病理性黄疸,还有一种是母乳喂养相关性的黄疸,也就是我们原来总说的母乳性黄疸。其实母乳性黄疸是病理性黄疸的一种特殊形式,目前来说是要提倡母乳喂养。 生理性黄疸的宝宝多无症状,一般情况好,皮肤呈浅黄色,黄染局限于上半身,2-3天出现,第4-6天达高峰,足月儿在生后2周左右消退,早产儿一般3-4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一般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很高;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的黄疸以及黄疸持续不消退等情况。每天宝宝有睡眠差、躁动、哭闹不止等表现,黄疸进行性加重,皮肤颜色包括眼角膜呈橙黄色,遍及全身,严重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留下严重后遗症。 4.黄疸了怎么办? 治疗:光照疗法、换血治疗、药物治疗 市妇幼保健院针对新生儿黄疸开展特色项目-中药泡洗 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日久则气滞血瘀,与肝胆、脾胃等脏腑相关。如《幼科证治准绳·胎黄》提到:“小儿生下遍体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通,小便如栀汁,乳食不思,啼哭不止,此胎黄之候,皆因乳母受湿热而敷于胎也。”《医宗金鉴·胎黄》则认为:“儿生体色如金,湿热熏蒸胎受深,法当渗湿兼清热。”,隋代《诸病源候论·胎疸候》曰:“小儿在胎,其母脏器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黄疸也。”因此,对于新生儿黄疸,多以清热、利湿、退黄为法。 产科、中医科联合推出自制中药退黄泡洗汤,该方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大黄等,起到清热、利湿、退黄、健脾养胃之功效。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相对体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渗透和吸收作用较大。应用中药液泡洗,药液作用于皮肤,通过黏膜、汗腺、毛囊、角质层、细胞及其间隙等吸收,从而增加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促进肠蠕动,泻热通便,减少肠-肝循环,有效的控制胆红素上升幅度,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降低光疗率,有效预防核黄疸的发生。本方药物轻清透表,其性平和,刺激性小,应用安全,副作用少,不仅可以排胎毒,还可以退黄,再配合科室新生儿退黄推拿,效果更佳。同时产二科拥有着温馨的中药泡洗场所,专业的新生儿护理员,深受广大“小黄人”妈妈的喜欢。 5.家庭护理 适当晒太阳:太阳光是七色光,其中的蓝光有助于将皮肤中的胆红素变化、排出。如果单纯是为了退黄,可以隔着玻璃晒太阳,尽量让较多的皮肤裸露,但注意不要让太阳直射眼睛,避免伤害。不要持续晒太阳,可以晒一段时间(一般15-20分钟,可以根据日晒强度适当增减),休息几分钟,再继续晒一段时间。晒太阳期间注意多补充水分。 保证宝宝吃饱喝足:因为胆红素主要是通过大便和小便排出体外的,多吃多排,摄入能量不足,胎便排出会延迟往往是早期黄疸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早期的时候我们要保证充足的母乳喂养,以促进大小便的排出,来避免早期的黄疸。 不让您的宝宝成为“小黄人”,萍乡市妇幼保健院给您支招! 中医科咨询电话:0799-6880279 产二科咨询电话:0799-6881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