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源区青山镇高枧村,看到这里平坦的沥青路、崭新的路灯、温馨的茶社和一个个花木葱茏的庭院,不少城里人都会感叹:“这里的村民哪里是住在村子里,分明是住在景区!”谁能想到,这个像景区一样的村庄过去曾是青山镇最落后的一个村,它的变化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许世国的辛勤付出。 手绘地图掌握村情 2018年5月,许世国从安源区民政局来到高枧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也成为了高枧村的“自家人”。 初到高枧村的许世国,一门心思扑进村里。一进村子,他就拉着村支书一起去走访村民,从五保户到贫困户再到一般村民,白天走访,晚上总结。他还手绘了一张村里的贫困户线路图,从这张简单却又工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全村30户贫困户的所在处和基本情况。有了这张扶贫地图,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就基本掌握了。 服务群众贴心暖心 “我觉得,扶贫不仅是把政策落实好,还要亲力亲为去做实事。”这是许世国常说的一句话。 刘新站是高枧村的深度贫困户,夫妻两人都患病,一双儿女尚小,一家人住在几间破旧的老房子里。许世国了解情况后,积极帮他家申报危房重建资金,跑企业帮他筹集爱心捐款,从房屋建设需要用的瓷砖、墙砖到水泥沙子,都一一落实到位。搬进新家的那天,刘新站激动地说:“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没有这么好的第一书记,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 扶贫先扶志。许世国根据刘新站家的条件,为他量身定制脱贫措施,并积极联系爱心企业捐赠鸡苗,自费购买饲料;刘新站养鸡年收入超1万元,今年又增加了黑山羊养殖,女儿大专毕业参加工作后月收入超3000元。一家人从深度贫困逐渐走向小康生活。 今年52岁的吴兆全腿脚不便,至今未婚,靠干些农活和低保维持生活,2014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许世国将他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今年4月初,许世国得知镇敬老院招守门师傅,包吃包住,工作强度不大,便积极联系推荐吴兆全去应聘,以解决他独居无人关照的问题。在他的鼓励下,往日里一直独居的吴兆全来到敬老院工作,与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和老人们相处融洽,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推动乡村脱贫致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地多,是长久以来阻碍高枧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却也是如今高枧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许世国利用高枧村山地优势,积极向安源区民政部门申请公墓山建设。经过上级党委政府和高枧村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征地500余亩,总投资约1.6亿元,建立了一座公益性生态文化陵园。此举在带来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还带动了安源区农村地区的移风易俗。 友邻文化是近年来高枧村一张亮眼的“名片”。在走访过程中,许世国惊喜地发现,村里的村民、党员都非常团结,而且擅长盆栽技术。到了晚上,村民们喜欢聚在一起喝茶,商量改善村组道路环境的措施,节假日时村里还会组织老人们一起吃饭。针对这一特点,许世国带领村“两委”班子做产业、跑项目,争取到全区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在村里成立了友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友邻盆栽合作社、友邻书法班,疫情期间村民还自发组织了友邻共享菜摊。友邻文化成为高枧村的发展动力,让这个曾经的落后村一步步蜕变为全区美丽乡村示范点。 金秋季节,从村头走到村尾,农家院落里的盆栽郁郁葱葱,田间山岭的柚子树、板栗树、橘子树上果实累累。看着这一切,许世国非常欣慰:“高枧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