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江西省文明办在高安采茶剧场举行全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宜春·高安)现场交流活动暨2020年1-9月“江西好人”发布仪式。2020年1-9月“江西好人”共有60事迹73人光荣上榜,后埠街后村社区居民谢芝兰光荣入选,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20年前,她荣获安源区“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年后,她再次评为安源区“三八红旗手”。她就是安源区的退休干部、后埠街居民谢芝兰。谢芝兰出生于1941年,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是谢芝兰的座右铭,也是她无悔的选择。20年的时间里,她为福利院孩子送去亲手织的毛衣400余件,从单纯的送毛衣到带领社区志愿者成立爱心志愿团开展一系列爱心公益活动,福利院的孩子亲切的称之为 “毛衣奶奶”。 事 迹 简 介 60年党龄的她,誓言无声 初心永恒 她的右手明显跟别人不一样,每根手指中间的关节格外突出肿大。“疼不疼?关节都变形成这样了,还坚持义务织毛衣20年?”记者问。“没事,早就习惯了。”78岁的她脸上荡着开心的笑容,眼神清澈。11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随萍乡“毛衣奶奶”谢芝兰去萍乡市儿童福利院给孩子们送她编织的毛衣。下了车,见到远远地欢快地喊着“婆婆”,踉踉跄跄奔来的几个福利院的孩子,她眉梢眼角里的笑全溢了出来,摸摸这个,拍拍那个,急火火地把带给他们的毛衣掏出来给他们试穿。 ▲“毛衣奶奶”为福利院儿童送去亲手编织的毛衣 算起来,整整20年了,从1999年到现在,谢芝兰,这个有着60年党龄的中共老党员,已经给福利院的孩子义务编织了整整二十年毛衣,“毛衣奶奶”的美名不单在萍乡家喻户晓,连中央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她的感人事迹。 记者粗略计算了下,按谢芝兰的编织进度,基本一个月织两件毛衣,一年24件,20年差不多近500件。这些五颜六色、曲曲弯弯的毛线,融进了谢芝兰的拳拳爱心和浓浓深情,更见证了一个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平凡又不平凡的历程。 大姑娘当上四个孩子的继母 1941年出生的谢芝兰,读中专时就积极上进,19岁便光荣入党,被分配到湘东区广寒寨乡林场,曾任“七姐妹生产队”队长。林场工作艰苦异常,但她自始至终满腔热血,样样活拿得起放得下,25岁便被评为萍乡最早的省劳模,还当上了省党代表。繁重的劳动之余,她还跟食堂大姐自学了一门织毛衣的“手艺”,不过那时的她,可从来没想到这门手艺会在若干年后几乎占据她晚年生活的全部,为许许多多孤儿、残疾儿童带去暖暖的爱。谢芝兰结婚比较晚,爱人戴志明解放前就入了党,是名老干部老党员,前妻因病早逝,留下四个孩子 ,大的17岁,小的才6岁。他俩认识时,戴志明正在挨批斗。28岁的大姑娘谢芝兰,觉得戴志明人好,丝毫不顾虑他在靠边站,也不介意他已有4个孩子,嫁过去就要当妈,而且还两地分居。 ▲全家福 虽是继母,但谢芝兰跟孩子们却处得十分融洽,亲生的两个孩子和爱人前妻留下的4个孩子相亲相爱,毫无隔阂。“四个孩子从跟着我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视他们为亲生,从未改变过。我生老五的时候,他们四个年纪还小,但是特别懂事儿。我休产假不到2个月,就回造纸厂上班了,照顾他们也不怎么周全,可他们下课回来自己分好工,挑水、煮饭、做家务……从没让我操过心。”回忆起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情景,谢芝兰还是觉得幸福比痛苦和烦恼更多。哪怕现在丈夫已逝世多年,但那四个孩子,即使有的已做了爷爷奶奶,可还是依然牵挂和孝顺着谢芝兰这个胜似亲生母亲的继母。 树好家风 制严家规 “勤奋努力,勤俭持家,保持善良”是谢芝兰立下的家规,她和爱人也以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为此,她的家庭曾被评为萍乡市“十佳文明户”。老六戴宏秋派驻省级贫困村高坑镇王家源村任第一书记,和群众吃住在一起,带领群众一起干,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让一个省级贫困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获得了市委书记李小豹和当地百姓的高度好评。 ▲“毛衣奶奶”和她的小儿子戴宏秋 老四戴建寒对一件事记忆犹新:2004年,他从一家企业下岗了,全家经济相对窘迫。因媳妇在食堂工作,偶尔会把食堂多余的菜带回家,以缓解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夫妻俩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可谢芝兰知道这事后特别生气,她郑重其事地对他们夫妻俩说道:“以后一颗白菜都不能往家里拿,你想想,你把多余的食材带回家,可单位还是要花钱采购。你沾了国家的面子,国家却受损了。你虽然下岗了,但有手有脚,还是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收益。”她每月从自己工资里拿出300元接济老四一家。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从此,老四媳妇再也没从食堂带过菜回家,老四也终于重新找到了工作。 许心愿:余生给孤儿们一点温暖 1999年,谢芝兰从安源区工信委退休了。儿女们原以为操劳一辈子的母亲可以在家享清福了。谁知她却说:“年纪大了,做不了别的事,就干点拿手的吧。你们都是穿着我织的毛衣长大的,现在你们都不需要我照顾了,我正好多织点毛衣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让他们冬天也能好过些。” ▲款式多样的毛衣成品 从此,谢芝兰正式开启义务编织毛衣的旅程。她自费买来各色毛线,按照不同的款式,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双手不停编织,练就出一手“盲打神功”,不管是看电视还是与人聊天,基本不需要用眼睛盯着棒针,而且不会出半分差错。每过一段时间,累积的毛衣有10多件了,她便自己坐车提着送到福利院。福利院的孩子和工作人员都认识她,“毛衣奶奶”的美名就这样传开了。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爱心是会传染的。 受谢芝兰的感染,许多热心的邻居和爱心人士悄悄将自己准备的新衣服挂她家门上,请她传递爱意;有时她去采购毛线,店老板主动提出免费为她提供毛线;一些退休老师、毛衣店老板、批发店老板、邻居、朋友纷纷提出无偿与她一起组建一个爱心团开展各类公益活动…… ▲为福利院送去爱心物资 2016年底,后埠街社区成立了一家名叫“欢乐颂”的手工坊,由“毛衣奶奶”爱心房、“锦上开花”绣坊阁、“一帘幽梦”串珠室组成,谢芝兰担任“毛衣奶奶”爱心房的负责人,专门培训对织毛衣感兴趣的朋友。手工坊所织衣物全部赠予孤儿及弱势群体,绣坊阁、串珠室制作的十字绣和工艺品用于义卖,所得资金全部捐献困难家庭。 ▲对织毛衣感兴趣的朋友进行培训 广寒寨乡是谢芝兰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地方,谢芝兰一心想为这块自己奋斗过的土地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她拿出两万余元积蓄,订购了35床棉絮、35件棉袄、35件毛衣、50件秋衣、40条毛巾以及水果、牛奶、月饼等物资,在今年中秋期间,联合后埠街机关、后村社区的志愿者,市文广新旅局、市文化馆文艺骨干来到广寒寨敬老院,给住在那儿的每一个老人送上贴心的问候及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 ▲与敬老院老人们欢快交谈 其实,敬老院里有些老人年龄比谢芝兰还要小些,见她这么远这么大年龄,不顾路途颠簸赶来送温暖,感动得老泪纵横,纷纷上前与她握手、拥抱。 加强理论学习 强化党性修养 身为一名老党员,谢芝兰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后埠街创建的“新时代市民讲习所”,经常多层次、多种形式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传递道德规范、志愿服务理念。家住后埠街后村社区的谢芝兰只要接到通知,总是风雨无阻地赶到讲习所认真聆听,反复思考:如今国家越来越富强,老百姓生活也越来越好,但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不少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走进群众生活、深入群众心里、拉近群众距离。 她还积极投身社区建设,经常参加由后埠街、后村社区组织的义务巡逻、志愿服务等各种活动。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后村社区有家全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谢芝兰时不时会到市场上买来新鲜的鸭肉、猪肉和自家熏制的腊肉等食材免费送到日间照料中心,为残疾人的餐桌增添一份美食。她对社区负责人说:“社区免费为辖区残疾人提供饮食服务,也不容易。作为老党员,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微薄力量,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誓言不改 初心永恒 是什么支撑着谢芝兰二十年如一日,每年拿出一万余元做公益、行善举呢?谢芝兰毫不迟疑回答了记者的这个提问:这辈子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就是毛主席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要一辈子做好事。” 这一生,谢芝兰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省劳模、省党代表、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之星”、安源区“巾帼建功标兵”、安源区“三八红旗手”……她常说,我有退休工资,一个人用不完;我有这么多儿女,他们都很孝顺,我衣食无忧。我是个过过苦日子的人,现在日子好过了,但不能忘记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我很乐意帮助他们,我也在帮助他们的同时得到了快乐。 ▲荣誉证书 什么是不忘初心?就是要永远保持最初的那个状态,对一切事物怀着探索和好奇的愿望,将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物当作人生初见,仔细品味它的美好,并持之以恒,一以贯之。 谢芝兰说:除非我再也动不了了,否则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祝愿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秉承她永恒的的赤子之心,将爱的种子播撒、生根、发芽、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