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有位 安家有为 爱家有味 —安源区分类管理改制企业党员和退休职工党员 (选手:安源区委组织部干部 胡丹) △该项目获得全省“争创第一等党务工作”党务技能大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项目二等奖 背景 萍乡是一座老工矿城市,改制企业党员和退休职工党员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政策要求,他们从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从企业党员变成了社区党员。在2000年(6592人)—2019年(20256人)间,安源区新增党员13664人,是2000年党员数量的2倍多,社区接收的改制企业党员和退休职工党员一万余名,占全区党员总数的2分之1,转入党员数量大。转入党员以老党员为主,55周岁以上的占比62%,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行动能力欠缺占比37%,转入党员年龄大。人户分离现象明显,长期在外务工、帮工、为子女带小孩,处于流动状态的党员1300余名,占社区党员总数19%,转入党员流动性大。 安源区社区党员队伍呈现出数量大、年龄大、流动性大的“三大”状态,为了破解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痛点、难题,安源区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统领,实行了“回家、安家、爱家”三部曲。 做法 接得稳,把他们接回家 首先,提前对接,结好“亲”情。与改制企业党组织取得联系沟通,召开转、接双方党组织“亲友见面会”,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其次,及时对接,细心“用”情。为了不让他们的管理存在真空现象,社区还开展了“党组织寻党员、党员寻组织、党员寻党员”活动,做到一个不漏,信息完备,用情、用心将党员寻回“家”。还有配对对接,联络“感”情。在接收党员组织关系后,社区给转入党员配对一名在职党员或社区党员为联系人,逐一上门,与党员本人见面,聊需求、话家常,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让他们回家有位、暖心融入。 管得活,为他们安好家 通过对他们进行全面了解,社区为他们精细划分类别,提供了不的管理服务。“私人订制”差别管理。年纪大、无行动能力党员,做到重大变故、七一或政治生日、春节等“三必访”;身体欠佳、有部分行动能力党员,保持良好沟通,做到家庭生活情况、身体健康状况、重大事项决议等“三必问”;有完全行动能力党员,引导他们切实做到“三带”,即带头履行党员义务、带领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带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线上线下”双层管理。 用得好,让他们爱新家 他们在社区有“位”了,如何让他们的党组织生活有“味道”,社区通过因需设岗、组织定岗、严格履岗,让他们有所作为。因需设岗。立足社区实际,设立了包含政策宣讲、庭院清扫、义务巡逻、纠纷调解等30多项党员服务示范岗。组织定岗。岗位设好了,党员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个人意愿“下单”领岗,社区党组织定岗定责,做好值班轮岗、志愿清扫、斑马线卫士等值班表,还会贴在社区宣传栏。严格履岗。为了让党员有平台“发声”,有渠道“发力”,社区开展岗前培训,签订岗位承诺,跟踪管理和检查督促。安源区后埠街的“六老”党员服务队,由党性强的老党员、号召力强的老干部、有口才的老教师等组成,提供了社会维稳、爱心帮扶、交通劝导等多项服务,为我们社区治理注入了“银发”力量。让他们爱上新家,做起事来“有滋有味”。 党员队伍建设规范化是“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安源区通过接稳回家、管活安家、用好爱家三部曲,分类管理好改制企业党员和退休职工党员,把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聚在一起,实现了改制企业党员和退休职工党员回家有位,安家有为,爱家有味。 启示 做好改制企业党员和退休职工党员的分类管理,一定不能接在“纸上”,要提前介入、主动对接、热情服务,确保“人到”;一定不能管在“面上”,要摸清底数、分清明细、分类施策,确保“心到”;一定不能“用在墙上”,要依实际、立规矩、尽职责,确保“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