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安源区紧扣基层党建“三化”建设“461”目标要求,明路线、夯基础、优服务、强示范,“三化”建设稳步推进,以“四个一”助力“三化”建设提档升级。 一张蓝图绘到底,明晰“路线图” 把“三化”建设作为基层党建“一号工程”,坚持全区一盘棋统筹推进,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委常委挂点联系制度,挂牌督战、分片指导。组建1个工作专班,6个督导组每月一督导、每月一通报,分类指导、精准发力。将“三化”建设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和基层党(工)委书记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同高质量发展考评和干部年度考核挂钩,坚持“书记工程”书记抓。 区本级列支1100万元资金用于“三化”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经费保障。分8个领域制定“共性+个性”工作清单、阵地建设基本规范以及《操作手册》,横向定标准、纵向显特色,让基层党组织干有标准、行有规范。结合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10个方面,各级党组织明确重点任务1800余项,逐项查摆问题4300余个,整改4100余个。 一鼓作气强班子,筑牢“主心骨” 把“三化”建设作为建强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全面配齐配强镇街组织委员、组织员队伍,分层级、分领域开展24期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党员轮训。“一人一档”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档案,113个村(社区)全面落实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558名后备力量充实到村(社区)干部队伍。 出台《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若干措施》,从范围职责、选拔任用、培训管理、绩效考核等9个方面明确18条具体举措,让基层党组织能干事、干成事。42个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面肃清村、社区干部队伍,将9名受过刑事处分的人员清理出“两委”班子,从根本上纯洁基层干部队伍。 一站服务暖人心,共架“连心桥” 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依托,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标准,在115个村、社区建立标识统一、分区合理、设施齐全、有效运行的党群服务中心,将办公议事、便民服务、学习教育、文体娱乐、居家养老等功能进行整合优化,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深化“妈妈式”服务理念,引导部门单位、在职党员将资源下沉、重心下移,大力推进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全面实行业务“一站式”办理,社会保障、民政优抚、政策咨询等60余项便民事项在“家门口”办理。 全面推行村、社区干部统一集中办公、轮流坐班值班制度,有效实现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场所最大化。在各村配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农村困难老人日常探视、定期巡访和结对帮扶制度。有效整合链接商圈、便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医疗服务中心等资源,构建15分钟党建便民服务圈,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批典型强示范,打造“风景线” 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选取51个示范点以及4个“红色名村”建设点,注重“软件”与“硬件”同步提升,“里子”与“面子”同步优化,精心打造、树立标杆,形成具有红色安源特色的“三化”建设样板。 在农村,充分发挥“红色名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党建促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水平,49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000余万元,1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在城市,围绕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功能,建立互融共通、资源共享、信息互联的现代化社区“三化”建设样板,共建单位与社区联合实施共建项目230余个,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000余个;在机关,以“五型”政府建设为着力点,将业务工作与党建“三化”深度融合、互联互促,着力破解“两张皮”“灯下黑”难题,2800余名机关党员下沉一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认领微心愿3000余个,捐赠物资3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