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芦溪县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改善民生、推进教育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效破解制约学前教育发展“入园难、入园贵、质量低”三大难题,努力实现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质量好、收费低的幼儿园。而源南乡幼儿园正是该县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破解“入园难”让农村孩子有园上 芦溪县立足实际,以着力提升适龄儿童入园率为发展重点,构建农村普及、普惠的公办学前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学前教育“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将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从乡镇中心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剥离,由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统筹管理辖区内所有幼儿园,推动幼儿园实现“园舍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管理独立”,有效激活了乡镇公办中心园的示范引领潜力,促进区域内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三期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中,芦溪县投入3.6亿元用于幼儿园项目建设,并按照“两个优先”原则,优先在贫困村建设村级园,优先建设乡镇公办中心园,新建项目实行县委常委挂点督导制,加速优质资源扩充。对县、乡、村幼儿园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全县新建幼儿园46所,改建38所,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园全覆盖,学前班向幼儿园全面转移,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1年的50.6%提升到96%。 破解“入园贵”让农村孩子上得起 芦溪县坚持构建以公办园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在学前教育谋篇布局时,按照兜住底线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行政村建独立园,小村联合办园,截至目前,公办在园幼儿占比65.5%。坚持引导民办园普惠性发展,出台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与管理办法》,加大对民办园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派驻公办教师、生均财政补助、等级晋升奖励、综合奖补等扶持政策,促进了普惠性民办园规范、健康、优质发展。破解“质量低”让农村孩子上好园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硬件设施是保障,人才队伍是关键。芦溪县委、县政府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对公办园实行2000元/生/年的生均经费财政拨款,每年投入1600万元以上支持公办幼儿园保运转,真正做到“小财政办大教育”。建立了幼师自主培养、聘用补充、待遇保障等有效机制,从2011年起实施高校委托培养幼师计划,每年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50名学生委托高校培养,毕业后通过签订合同推荐至幼儿园就业;县级财政对非在编教师承担不低于4万元的待遇保障金,非在编幼师享有在编幼师同等的“五险一金”;实施“1+N”幼师队伍深化改革计划,保障非在编幼师待遇可持续增长,创新办园质量提升机制,学前教育管理办公室设专职教研员,形成行政、教研“双剑合璧”的教研工作局面;实施游戏化课程改革,纠正小学化教育倾向,着力培养适用现代化发展的下一代小公民。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芦溪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绘制出学前教育的发展蓝图,有力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成功获批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农村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