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市第一;园区综合排名从2016年的全省第95名跃升至29名;新增规上企业占全市50%,稳居全市第一;公共文明指数实地测评省标第一;2019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全省第八;脱贫攻坚评为“好”等次;全省“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源于上栗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把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自觉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强化“公仆”意识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从而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服“官僚主义”等特权思想,真正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年来,上栗县继续擦亮“群众贴心人”品牌,创新推出了一套以党支部为堡垒、以村组屋场为阵地、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的群众工作新模式——“屋场贴心会”,组织全县3000多名党员干部回到出生地或挂点村,不定期地把“屋场贴心会”开到村组屋场、企业车间,截至今年10月,全县共计召开“屋场贴心会”760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7800余条。这种模式,让群众真正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干群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党委政府有多大威信,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是否自觉认同和衷心拥护。强化“公仆”意识使上栗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让上栗的干群紧密团结在一起,营造了心齐气顺的发展氛围,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自觉汲取群众经验智慧,强化“源头”意识 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真正来源,如果不注重从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汲取营养,就不能形成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上栗是“中国鞭炮烟花之乡”,曾因花炮而盛,现又面临花炮产业转型之困,转型前期推动十分艰难,各种决策都抓不住要害,通过四套班子成员长期深入地调研和摸索,把群众的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完全摸排出来,巧妙利用花炮退出企业闲置厂房和土地,打出向特色农业转、向新型工业转、向文化旅游转三套“组合拳”,如今, 87户花炮退出企业年产肉兔50万只、年结蚕蛹13吨,盘活2800余栋闲置车间,吸纳2.5万名富余劳动力;赣湘产业园入园企业从2016年的31家发展至105家,用工从2000人不到增加至1.4万人,产值从17.6亿元增长至106.5亿元;依托“奇幻龙洞乐逍遥”“夜正燃”等活动点亮夜间经济,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55.6%,有2000余户花炮厂员工端上了“旅游饭碗”。上栗花炮产业转型的成功,源于上栗人民的无穷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事实证明,充分汲取了群众经验和智慧的决策,易于让群众掌握和运用,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行稳致远。 自觉做到一切依靠人民,强化“主力”意识 上栗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注重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创造者和建设者,一时各种创意泉涌,大批群众项目蜂拥,赤山镇扶持乡贤人物打造“生态幕冲”近郊农业品牌,连续3年举办“梦幻灯光节”,成为全市第一家省级田园综合体;上栗镇因势引导发展5000余亩的特色种养,往日的“臭水窝”变成群众致富“泉之源”,成为全市唯一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近年来,上栗群众参与美丽家乡建设的热情高涨,涌现出花炮小镇、鸡冠小镇、傩文小镇和一大批示范村、休闲村,这些秀美乡村项目不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贫困户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发展的主力,只有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释放出不竭的动力,才能实现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 自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强化“服务”意识 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发展成果不能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能体现在美好生活的改善上,这样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不可能持续也不值得追求。把握住发展为了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政绩观才不会偏差。上栗存在交通、水利、教育等民生领域的诸多短板,要补齐这些短板,至少需要投入60个亿,财政压力大。上栗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再困难也要把民生摆在第一位。几年下来,交通建设投入30亿元,同比增长321%,完成970公里公路建设,占全市总里程的59%;水利建设投资13.45亿元,连续4年全市领先,防洪能力大为提升;教育投资14亿元,县乡公办幼儿园实现全覆盖,高中毛入学率由78%提升到92%;医疗卫生投入3.75亿元,文化事业投入2亿元,农村污水治理投入7.15亿元,等等。近百亿资金的投入,没有产生很多“值得炫耀的景观”,但得到了群众发自心底的认同。只有坚持为人民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发展才不会偏向,才会更有活力,同时,收获也会更丰硕、更真实、更珍贵。(肖妮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