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有这样一位“手艺人”, 他以刻刀为笔, 雕刻出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傩面具, 也诠释着他对这门传统工艺的执着和坚守。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省劳模——彭国龙。 彭国龙 腊市镇救塘村人,现为萍乡市湘东区国龙傩艺作坊负责人、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萍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1年被江西省文化厅评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萍乡湘东傩面具代表性传承人”。 他专雕“傩面具”近四十年,荣获中国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首批“傩面雕刻传承人”、 “第五届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赣鄱工匠”、“萍乡市民间工艺师”(傩面雕刻)、“萍乡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湘东区高技能人才”等称号。 刻刀缘起儿时梦、家乡情 “我是子承父业。”提及自己近40年的雕刻岁月,彭国龙笑着说。 彭国龙14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油漆、雕傩等技艺,后拜在傩面具雕刻艺人王寿康名下学艺。19岁起外出闯荡,在外漂泊的日子,家乡的山水、散发着樟香的傩面具一直萦绕在他的心中。1996年,彭国龙回到家乡,用10多年来打工的积蓄创办了一个傩面具雕刻厂。将来的路怎么走,他有清晰的规划和美好的愿景,那就是做好家乡的傩面具工艺传承和传播。 木屑纷飞中的坚守和创新 在雕刻技艺上,傩面具有唐宋雕法之分。彭国龙雕刻的傩面具主要是宋代傩面雕刻技艺,用这种手法雕刻出来的面具风格古朴细腻,工艺复杂讲究。傩面具的雕刻都要经过7道工序,其中,最难的就是精雕,有时候为了雕好龙王嘴里的一颗圆球,需要耗费好几天的时间。 “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傩雕师,除了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大胆创新。如今,傩面具的雕刻艺术早已超越了宗教祭祀意义,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民间工艺品。因此,在传承传统傩面具雕刻技法的同时,还要揉入现代元素,创新新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接近生活、彰显人性”,他说道。从2002年开始,彭国龙开始深入挖掘傩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创作时融入自己对傩文化的理解,结合萍乡湘东傩面具古朴浑厚的特点,同时融入其它地方傩面具夸张奇异、色彩亮丽的特点,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入钻研,他的雕刻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彭国龙雕刻的傩面具人物神态古朴,工艺精巧,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他通常采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以刀代笔,使用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展现面具人物的剽悍之美、刚烈之美和英气之美。 让傩文化走向世界 “刀耕不辍”近40年,彭国龙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雕刻作品。在这些经典作品的背后,彭国龙倾注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心血,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雕刻面具作品除了需要创作时的灵感,更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为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利用周六、周日和节假日等空闲时间为孩子们传授傩面具雕刻技艺。他经常跟学生们说道,“萍乡傩面具,以“千神千面”著称,其形象各异,特点鲜明,有的森严凌厉、正气凛然;有的眉粗眼大、怒目圆睁;有的龇牙咧齿、凶猛强悍;有的温文尔雅、和颜悦色;有的脸庞清秀、线眉凤眼……只有掌握好这些特点,刻意造型,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雕刻出好的作品。” 近年来,彭国龙所创作的雕刻作品已经销往广州、上海、香港、北京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内外市场,成为萍乡湘东的傩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这也让彭国龙对傩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充满了信心,更加潜心钻研雕刻技艺,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当中。他说:“我们萍乡的傩文化傩庙、傩舞、傩面具‘三宝’齐全,在全国都属罕见,我将发挥自己全部的力量,将傩文化发扬光大,为建设繁荣和谐湘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于彭国龙来说, 他的这门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 更是一种对传统傩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