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12月8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邬斌 龚婷)嘟!嘟!一辆装载着粮油、鸡蛋、土特产的货车开进萍乡市安源工业园。
“这些扶贫产品价格实惠,有机绿色,平常想买都买不到,现在不用出门,直接网上下单,送货上门,给我们单位采购提供方便的同时,还能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真的是一举两得。”萍乡市安源区工业园爱心企业家张仕均说。
扶贫干部帮贫困户销售土鸡(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本来正发愁呢,年纪大了出去打零工没人要,在家里养殖点农副产品,有了政府帮助拓宽销路,让我有信心明年接着养殖。就光养殖销售农副产品这一项我们家一年的生活费就不发愁了。”贫困户叶竹洪底气十足地说道,“今年政府帮我销售了猪肉排骨等共计44963.5元。”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城市市场里的“菜篮子”。光有好产品还不行,需要多元渠道购买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从而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增收脱贫。
白源街辖区企业向贫困户购买农副产品(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从十一月中旬我们就开始与企业沟通联系,并积极对接线上平台,打通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链”,有力缓解贫困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激发贫困户谋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萍乡市安源区白源街扶贫线工作人员李明珠告诉记者。
“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让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在线化、数据化,带动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
“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养了一批土鸡,眼看着都卖不了几只,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全家主要收入来源就都靠它......”看着活蹦乱跳的鸡群,源壁村贫困户谢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白源街得知贫困户销售养殖产品受阻的情况后,率先响应扶贫农产品进机关的号召,统筹各方面资源进行订单式采购农产品。
扶贫干部主动对接辖区贫困户提出购买一批家禽、蔬菜等农产品,用于机关食堂食材和工会发放,并建立长期采购机制,优先选用扶贫产品,开启让扶贫产品进机关、进村(社区)、进企业、进商超、进学校的“五进五销”模式。
同时,各帮扶干部主动当起义务“推销员”,纷纷在微信群、朋友圈里打起了广告,联系亲朋好友、同事,启动线上团购多渠道帮助贫困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白源街把消费扶贫作为拓展营销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举措,主动“牵线搭桥”,号召辖区爱心企业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为农户拓宽了销路,实现了贫困户生产、电商来销售的良性发展。
短短一周,白源街辖区内20余家爱心企业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合理规划采购计划,采购了20余种扶贫产品,促成线上交易额40余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农产品+机关+市场”的消费扶贫方式,不仅扩大了消费规模,还延伸了扶贫触角,实现了促消费、助扶贫的双赢。
开展“消费扶贫月”助销活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白源街坚持党建+脱贫攻坚,以基层党建“三化”建设为主抓手,筑牢脱贫攻坚阵地,加强脱贫攻坚力量,不断创新消费扶贫模式,扎实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切实解决贫困户生产加工的农特产品销售难、价格低难题。
此外,该街加强与涉农电商、贫困户的对接,解决因“疫”、因“汛”导致的贫困户农特产品滞销问题,引导全街广大党员干部开展“内购”行动,化身“推销员”,提供代购代买便民服务,为贫困群众持续输入“红色力量”。
白源街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消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消费动力,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真正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