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12月11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彭丽珍)“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漫步在安源街头,笔直宽阔、干净整洁的路面让人舒心;马路上车辆文明礼让,文明出行蔚然成风;广场绿意盎然,绿油油的参天大树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市场、车站以及各个公共场所,人们依照“一米线”有序排队,秩序井然……在萍乡市安源镇,到处激荡着文明创建的春潮,遍地展现着文明幸福的画卷。
立根塑魂 培育良好风尚
“社区舞蹈室很大,我在这公益教大家跳舞,每周课都排满了。”“孩子喜欢在这个游戏区玩,能认识新朋友。”“下了班就想到社区来健健身,锻炼一下身体放松一下。”……基层阵地建设仿佛是给居民的幸福生活又加了糖,甜到居民的心田里。
畅通“能回家”的渠道,激发“想回家”的愿望。近年来,安源镇针对各村(社区)基层服务阵地陈旧、服务能力不足的实际问题,构建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生活圈,为广大群众打造“红色驿站”。

群众在木杉塘社区综合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开展文艺活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有阵地才有根基,有活动才有活力。近年来,安源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紧紧围绕提高城镇文明程度的目标,逐步完善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七大服务平台,实行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等管理,环境日益秀美的同时,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不断提升。在改造升级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百花齐放,“送文明”“送文化”“送健康”“送新风”…… 在安源,文明的正能量已嵌入寻常百姓,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并构筑起文明道德的精神图谱。
生态文明 提升城镇品质
中午时分,微风吹拂,安源镇污水处理中心,20亩人工湿地绿意盎然……安源镇已建成覆盖全镇的污水处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直通每一位村民家的排污口,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安源镇生态保护持续加力。坚持“绿色 GDP”理念,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安源镇十里村低质林改造200亩;抓好石板村、安源村、张家湾村森林抚育项目4000亩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启动安源河民办公助小型堤防加固工程、十里村千亩圩堤填塘压浸项目、十里石板村茶亭河民办公助小型堤防加固工程项目。
另一方面,污染防治效果明显。坚持铁腕整治,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在淘汰燃煤锅炉、提升餐饮油烟净化、禁烧秸秆、禁放烟花爆竹等方面持续发力,不留死角;督促工地、企业工地周边按照“六个100%”落实扬土治理;加强对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洒水降尘。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大对涉水企业监察力度,确保入河前污染源直排全控制;实现河长制保洁全天候无盲区;实现安源河综合治理全面见效,提前消灭劣V类水,水质持续稳定达到了三类水质;全面延伸城镇服务管理职能,建立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站处理的垃圾回收处理机制,实现镇村基础共享、体系共建、环境共管。如今的安源,不仅是一幅有品位的山水生态画卷,还有日新月异的城乡风貌,更有一道道精彩的文明风景。

安源镇319国道(安源段)房相改造营造良好市容市貌(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补齐短板 增进民生福祉
下午放学时间快到了,安源镇石板小学门前聚满了前来接小孩的家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高颜值的学校赞不绝口。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近年来,安源镇以改善民生福祉为宗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资1600万元建设石板小学及中心幼儿园,投资100万元完善了曙光、十里、张家湾3所村小的基础设施,让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高品质的优质教育。投入100万元完成十里村胡家冲桥和石板二桥危桥改造工程;争取残疾人托养中心项目建设资金360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主体工程;投入400万元提升安源烈士陵园,公墓、游步道、景观亭全面升级;投入1500万元,对全镇农村饮水工程进行全覆盖;投入100万元改造安源镇敬老院消防设施,成为全市敬老宜居宜养的示范点;着力推进香溪美林小区、景胜豪庭小区等示范点高标准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出成果、出亮点。
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套餐”相继出炉,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落到实处,安源镇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文明旋律持续回响,“城人之美”时刻绽放着“和谐之花”。

安源镇319国道(安源段)道路全面整治(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厚植沃土 擦亮幸福底色
“道路拉通了,墙面刷新了,健身、游乐设施也都齐全了。”在安源镇老正街社区住了10多年的李明磊说起家门口的“新变化”兴奋不已。近年来,安源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落脚点放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上。绘就全民共建共享“同心圆”。
老旧小区改造,关乎百姓幸福。安源新村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型老旧小区,原有车位已远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破旧的单元楼道内垃圾乱堆乱放更是常事。近年来,安源镇斥资3000余万,对安源新村整体环境进行改造提升,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楼道刷新、停车位规划、健身器材增设、文化广场升级……彻底改变了安源新村“脏乱差”的落后面貌。“现在小区里处处都是新气象,有时候还有人停下来拍照呢。”居民张师傅笑着说道。当前,安源镇的老旧小区改造远不止这些,乘着文明城市创建之势,打造后的小区卫生死角没了,无处不在的“牛皮癣”也清理了,因“乱”闻名的老旧小区实现了“旧貌换新颜”,城镇中许多文明顽疾“老病号”接连“蝶变”重生。
漫步街头,你会发现,如今的安源镇,城市品质提升了,“颜值”更高了,生活更加舒适了。投资3000万元的燎原景观大道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投资5000万元对孔原大道提升改造;投资1100万元对萍高路(安源段)、军议路、319国道(安源段)道路、人行道、绿化、隔离带等进行全面整治;全启动全镇各村路面改造工程;对镇区内主次干道沿线房“平改坡亮装 ”…… 安源镇以便利公共服务、美化镇容镇貌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今的安源,丰硕的文明成果惠泽千家万户。
全民创建 铺就文明底色
“您好,现在是红灯请站在斑马线外等候”“您好,请排队有序上车”……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身影频频出现在大街小巷、社区邻里。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志愿服务基因代代相传,在安源共同凝聚起一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志愿者在胜利广场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爱心银行”“点亮微心愿”“公益马拉松”……近年来,安源镇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着手,从小处、细处、微处着手,用善爱的小溪汇聚爱心的大潮,唱响基层文明实践新曲。据了解,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先锋示范创建为抓手,构筑基层志愿服务“多维度、覆盖广”的阵地体系,组织开展了“亮红心献爱心 战疫有我”、“我是安源河小青 巡河护河我助力”、“同爱一方热土 共建文明家园”等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聚沙成塔,一群人带动一座城。交通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等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形式,把志愿服务活动的触角深入到城镇的每一个角落,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跟我来”到“我要来”,以行动为笔,用爱心作答,在举手投足间点亮文明,一个个音符汇聚成了精彩的乐章。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不离不弃背起丈夫四处求医的廖素丹成功入选中国好人;无臂江西好人士詹彩霞在自身条件并不宽裕的基本上,仍为邻居家患脑癌小孩陈杰希小朋友捐钱凑手术费;捡到20万元现金不动心,主动报警归还失主江西好人刘望东……润物细无声。如今,在安源大地,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常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此起彼伏,无偿献血、慈善捐款、寻找走失老人等事件一呼百应,处处唱响文明之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