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12月21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邬斌 胡华 彭练)“五丰河畔美如花,小桥流水好人家,欢声笑语连两岸,邻里和睦人人夸。”在萍乡市安源区凤凰街北桥外五丰河畔,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民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跃然于墙,过往的人总会不时驻留、观望。

  借着全市“白改黑”工程改造的东风,常态化“巡河日记”工作模式与“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五丰河畔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五丰河文化示范巷也是萍城文化底蕴最好的呈现。

  自“河长制”全面推行以来,凤凰街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统筹推进辖区内河流流域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严格落实“每天一巡查、每周一小结、每两周一次调整”,打好各项攻坚战,美丽河流。

  抓创新,积极建立“民间河长+”模式

  “2020年12月13日,天气多云,巡河情况:水位正常,打捞上来的垃圾已通知保洁员清运,保洁人员正对河道进行清理。”

  秉持“一日一记”的原则,“河小青”周根一丝不苟的完成着每日巡河情况的上报。

  “基本每天都要去五丰河走走、看看,看看河里有没有漂浮物,两岸是不是有垃圾……”周根说。这已经成为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一刻也不能落下。

“河小青”助力“河长制”(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五丰河属萍水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全长5公里,流域面积18.5平方公里,安源区境内全长1475米,流域面积7.8平方千米。其中,五丰河凤凰段始于北桥外社区通济小桥,河流长度687米,河宽9.8米。

  自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凤凰街率先建立巡河日记工作台账,建立凤凰“巡河日记 ”工作群,开启掌上巡河模式,将“钉钉”与“巡河日记”相结合,通过一日一报,一日一记,使巡河、处置、教育工作全程留痕,打造了升级版“巡河日记”,实现巡河的数据实时化和治理精准化。

  “我们试行了“民间河长+整治员”“民间河长+巡河员”等模式,聘用辖区志愿者为民间河长,将水务办、环卫工人设为整治员,辖区“河小青”志愿者为巡河员,营造政府、河长、群众一起参与的氛围,及时收集情况,发现问题并整改落实。”凤凰街水务办负责人胡华告诉记者。

“河小青”助力“河长制”(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抓治理,加大护河管护长治力度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如何使广大群众加入河长制队伍,由政府“独唱”变为群众“合唱”?

  除了“民间河长+”模式,凤凰街积极动员各方“河小青”力量为“河长制”助力,由街水务办、街综合执法队、辖区志愿者等人组成巡河队对河岸进行巡查,这支巡河队被统称为“河小青”。

  “在萍水河凤凰池河段,时常可以看见一群戴红袖章的青年志愿者们,手拿垃圾袋、钳子,娴熟地将废弃垃圾、烟头、塑料瓶等垃圾钳入袋中。”“河小青”周根说道。

  同时,为提升河道品质,打造河道美丽景观,凤凰街协调多部门联手出击,从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完善截污、河岸硬件、智慧管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

  水务办负责人胡华说:“我们聘请了专业人员绘制雨污管分布图,对污染源进行深入排查,新建五丰河闸泵站工程,提升改造了河道污水干管,使五丰河排污能力明显提升,并且对河道进行人工与机械同时清理,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抓宣传,着力营造全民护河氛围

  “什么是河小青?”

  “如何来保护我们的萍水河?”

  在北桥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北桥外社区书记吴楠为萍乡中学高二(3)办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巡河护河知识讲座。

  “为了更好地保护母亲河,增强大家的保护河流意识,特意组织了此次活动。”北桥外社区书记吴楠说道,“护河巡河行动要从青少年抓起。”

开展巡河护河知识讲座(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近年来,为扎实推进河长制从“有名”向“有为”转变,凤凰街开展了“爱水、护水”主题活动六十余次,向沿河居民、单位及企业发放《保护河道倡议书》等宣传资料近万份,与两岸商铺和单位签订《保护河道责任状》200余份。

  “我们利用街道微信公众平台等载体发布河湖管理保护信息,通过公告河长名单,设立河长公示牌、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对五丰河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同时,利用宣传公告栏、微信群等新媒体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提高社会公众对河流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流、珍惜河流、保护河流的浓厚氛围。”凤凰街党委委员刘琴说道。

  抓建设,改善环境美化河岸

  悠悠萍水,源远流长,海绵城市,绿水清山。

  伴着绵绵细雨,走进北桥外社区,五丰河两岸风景怡人,水清岸美,红花绿树相得益彰,道路干净整洁,河长制公示牌静静地矗立在旁。

  北桥外社区书记吴楠告诉记者:“自2017年起,凤凰街投资近千万元对河岸进行“白改黑”工程改造和海绵工程改造,两岸环境焕然一新,拆除乱搭乱建10余处,整治卫生死角100余处,脏乱差的环境得以彻底整治。”

  我们可以看到在河两岸,以五丰河的蜕变为载体,打造了一条五丰河文化长廊,将五丰河近30年的沧桑变化展现在群众眼前,提醒大家时刻提高保护环境、爱护河流的意识,真实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最终目标。

  冬日的五丰河,水清岸绿、微波涟漪。昔日“臭水沟”,如今成了“桃花水”;曾经的“龙须沟”,变成了惠民的“湿地公园”……

五丰河文化长廊一角(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市民们在河边散步、晨练,人在景中、影在水中、人水相依,令人流连忘返。

  “河小青行动”、“巡河日记”、“民间河长+”模式只是凤凰街河长制保卫战的一个缩影,辛勤的汗水换回来的是治水靓丽“成绩单”——五丰河旧貌换新颜。

  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了”到“管得好”的转变,真正打通了河流管理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