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对外开放,百姓畅享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实惠;一个个民间文艺团体相继组建,引人向上向善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件件凡人善举相继涌现,引领着社会风气的持续转变。近年来,上栗县金山镇紧扣建设“文化名县”目标,全力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推进文化惠民,凝聚起推动乡村文化事业振兴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正能量”。 每天吃过晚饭,黎艳习惯到金山镇政府院内的综合文化站转转,或去图书室看看书,或去排练厅和伙伴练练排舞,“每天的傍晚和周末,都是这里人气最旺的时候。场地大,活动多,是我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金山镇把文化设施建设摆在文化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新建与改造并举,全力推进镇综合文化中心、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建设。新建的镇综合文化站,占地面积9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1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音乐室、排练室、学习培训室、亲子活动室、书画创作室等9个功能室及室内篮球场。与此同时,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先后完成全镇21个行政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各村都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排练室、健身小广场和棋牌室,全镇总藏书量达66429册,所有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每周免费开放时间均达到42小时以上,成为老百姓参观学习、健身锻炼、休闲娱乐、公益宣传、组织义务活动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伴随着“文化引领”工程的不断深入,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高了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一方面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配备文化专干、农家书屋管理员、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公益性岗位等多支文化队伍。在龙泉村担任文化专干的欧阳玉洁就是村里文化队伍中的一员,村里人都喜欢叫她“文化活动管家”。起初,村民对此不理解,觉得搞文化那都是政府的事,和村民没什么关系,纯属浪费钱,她耐心的做宣传,积极的组织活动,广泛的征求意见,在她的坚持下,村里的“村晚”“广场舞大赛”等各种活动都多了起来。“以前就在家打麻将、打扑克,生活比较枯燥。现在不同了,家门口就能看书看戏看晚会,累了还能在健身器材上活动活动筋骨,这日子过得心情更舒畅,有滋有味。”龙泉村村里的李大爷如是说道。 在上栗的各类展演活动上,常常能碰到这样一群“民星”,他们来自金山镇各村、学校和企业组织,表演着太极、曲艺、锣鼓、舞蹈等各类节目。每年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达到50余场以上,参与群众近万人。 为了能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实惠,金山镇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一方面,把国学、书画、傩舞、宣纸刺绣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承项目,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进村(社区)、进机关、进校园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全镇20余所中小学校积极参与,形成了“一校一品”格局。另一方面,坚持以县“人间焰火”文化志愿者为依托,积极组织各类文化爱好者参与技能培训。目前,该镇各村都至少组建了1支以上的特色文体团队,已有村级演出队伍63支,拥有舞蹈、舞狮、太极拳、戏曲等方面人才800余人,推出“端午浓情”、“我们的节日”等乡村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呈现出月月有活动、村村有特色的文化繁荣景象。 近年来,金山镇先后组织开展和参加市、县活动20多次,参加人员1000多人次。农闲和假日,还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保证每月放映电影一场。依托公共阅读服务阵地,大力组织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和读书征文、公益讲座、亲子阅读等活动,让全民阅读活动丰富多彩;百姓大舞台每年奉献近百场演出,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展览下基层等流动文化服务成为常态。 文化引人向上、引人向善的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的重要抓手,一些不文明现象逐渐消失,民风陋习得到扭转,唱响了“向上向善”的主旋律。对于这种变化,高山村支部书记吴贤明深有体会。他说,以前村民经常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闹的不可开交,现在不一样了,身边榜样更多了,遇到小事大家也不会再斤斤计较,觉得是给村里抹黑,村里氛围更和谐了,遇事都能会先冷静下来,有事好商量。 “文化优先就是发展优先。广大群众在各类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践行文明,讲文明、树新风已成为金山人的自觉追求,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镇党委书记黄绍良说,未来,金山镇将一手抓经济“硬实力”提升,一手抓文化“软实力”发展,持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