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源12月28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尚健 钟璐)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今年来,萍乡市安源区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三化”建设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基层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画卷在“三化”的精雕细琢下栩栩如生……

  标准化夯实组织基础,勾勒“新图景”

  “书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非常温馨,感谢村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闲暇的好去处。”走进萍乡市安源镇跃进村党群服务中心,书架上的图书整齐摆放,书桌棋盘、笔墨纸砚、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村民们正饶有兴致地下棋、聊天,一派怡然自得……

安源镇跃进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内整齐干净,群众办事便捷高效(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为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基础,今年来,安源区着力在组织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活动场所、经费保障4个方面定标准、下功夫。列支1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三化”建设,全面靓化提升115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外设立统一指示牌,做到“五栏”公开,对内优化功能布局,完善配套设施,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为主体的开放式、一站式、共享式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构建。设置了涵盖民政服务、社会保障等20余项办事流程的“妈妈式”服务清单,平均清理规范各类挂牌12块,全面推行村、社区干部统一集中办公、轮流坐班值班制度,有效实现了“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厘清115个村(社区)、196个其他领域党组织隶属关系,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严格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党组织活动经费、“两委”成员报酬等。

  如今,走进安源区各村、社区,整齐划一的指示牌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设施齐全的功能室让群众的业余生活不再单调。标准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整体面貌,更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勾勒出了一幅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图景”。

  规范化提升服务水平,擦亮“新成色”

  “6天,拆了铁皮棚300多个,清理违章搭建5000多平方米,这速度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哇!”家住后埠街北站社区幸福小区的何叔惊喜地说到:“当时,社区的‘院落议事会’上说幸福小区要改造,这么多年的难题,现在终于得到解决了”。

由前奥运冠军贾君婷仙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安源区将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基层党建“三化”建设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健全“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党群议事规则,搭建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设立治安巡逻、政策宣传、事务代办等党员志愿服务岗位,强化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让群众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坚持就近就便、相对均衡的原则,持续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共驻共建,以“三清单一协议”为纽带,通过群众“点单”,支部“下单”,单位“接单”模式,推动资源共享、事务共商、区域共治,有效实现组织优势、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各共建单位与社区联合实施共建项目230余个,盘活教育、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170多处,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2786次。

  规范化建设,让棘手的基层治理难题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参与下变得简单而顺畅,党建成为了引领基层治理的动力引擎。在党组织的号召下,党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基层社会治理一线,原来不被重视的“微能量”被激活重生,汇聚成作用发挥的“强气场”,擦亮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成色。

  信息化搭建网络体系,细琢“新品质”

  发现杂物及烟头、拍照、完善信息、即时上传,所有动作一气呵成,这是网格员在社区巡逻时的常规操作。社区党组织在接到问题反馈后,立即联系环卫公司片区责任人员到现场进行清扫……无数个类似的的场景在安源区的大街小巷里随时上演。

信息化的网络服务体系让基层治理更加精细化,历史文化名街南正街焕然一新(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今年来,安源区不断强化党的组织覆盖,397个党支部、152个党小组覆盖了全区487个三级网格,依托萍乡市“智慧党建”平台、“钉钉”、微信等软件平台,将信息化的触角向基层网格不断延伸,构建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网络服务体系。利用线上工具,党员志愿者以及网格员们可以在线进行工作信息实时互通,发现问题实时上报,跟踪问题实时解决,“随手一拍”、“您说事,我来办”……成为城乡环境整治、服务基层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宝。今年来,通过线上平台,发现并处置环境问题17500余个,开展巡查督导220余次,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700余个。

  信息化联通了基层治理的无数个小网格,搭建起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不留死角的基层治理网络,网住了群众的家长里短、社情民意,更记录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民服务的真心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