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威鞋业厂区生产车间一片忙碌。 本报记者余红举文/图 “本厂大量招收针车、裁断等男女普工……”1月4日,元旦假期后,新年上班第一天,萍乡市湘东区荷尧镇新威鞋业的工人忙着挂条幅招工。厂区内热火朝天,各式各样的鞋底、鞋帮在工人手中成型。厂长伍新章每天会到车间走走,感受这来之不易的喜悦:“道阻且长,我和员工一起挺过来了。看着工人忙起来,内心感觉踏实了,也看到了企业的希望。” 去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很多鞋企来说危机重重,有些甚至已经陷入了生死之战。作为一家以代加工和出口贸易为主的小微企业,新威鞋业也不例外,主要市场在美国、日本、韩国,面对境外封国、封城、封港口的各项防疫措施,不得不接受订单被取消的现实。 “这些裁剪好的面料都发霉变质了。”在仓库里,记者从伍新章言语中感受到他的心痛,“以前合作的一家日本企业倒闭了,去年3月积压了2万双鞋,堆放在仓库里氧化了,前几天才当垃圾处理掉。” 困难远不止于此,新威鞋业最重要的是稳住工人,老板伍新章要为接下来的市场复苏未雨绸缪。伍新章与记者聊起人力成本:“工厂没开工,100多人每人每月保底工资2500元,没有进账只有支出,想想当时有多困难。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鞋工,才能算得上熟练工。一旦员工流失,企业的‘本钱’就没有了,再也无力回天了。” “过了元旦,已经69岁啦!”伍新章60岁那年办了这家鞋厂,办公桌面上用玻璃压着一张申请报告,他说,“当时真的喘不过气来,想着申请破产,一了百了。”最终,这张申请报告没有递交出去。 “经历这次困难,以后的困难都算不上困难。”伍新章对记者道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在这次危机里,疫情既是一次险情,也是一个机会,能从中脱颖而出的,才是佼佼者。” 走出车间,聊着聊着,伍新章眉宇渐渐舒展开来,他说新威鞋业的冬天已经过去了,“新威”正翻开新的一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循着这个思路,“新威”摸索前行。海外市场遇阻,转向内销也并非易事。外贸鞋和内销鞋不仅销售渠道完全不同,在工艺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想要转型,一样有风险。不过有了湘东区职能部门的帮扶,伍新章有信心:欠了50多万元税收,税务部门本可以申请不予出票,如果新威鞋业开不出发票的话,恢复元气只能是一句空话;欠萍乡农商行贷款利息没还,如果银行申请冻结账户的话,没有了流动资金,新威鞋业也只好偃旗息鼓……这一系列问题都在湘东区的帮扶下,一一化解,并申请到了400多万元贷款,企业资金短缺的拦路虎也被赶跑了。 伍新章想着法子让企业先活下来,再来谋划如何活得更好。他把眼光转向国内的大品牌,为361°、巴布豆等知名品牌鞋企做代加工。他很清楚,现在急需的是资金流,外贸订单需要3个月时间才能到款,而国内订单一般只需要一半时间;外贸订单的利润也被外资企业算得死死的,深耕国内市场利润空间更大。 伍新章通过优化管理,将做一双鞋的成本降低了1.3元,鞋的品质也得到提升,企业运行很快走上正轨。他向记者透露,他准备在春节后再上两条生产线。 “之前委托他人管理,现在自己上阵,管理出效益。”伍新章改变了原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现在精准到“一针一线”,精准到每一分钱。哪里投入能省钱提高效率,他就往哪里投钱。比如,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投入100多万元采购了电脑针车,比人工针车每双鞋降低成本0.2元,还节约了人工成本,效率提高了40%。 新威鞋业今年内销有150多万双鞋代加工订单,现在第一要务就是招工。回到办公室,从老伍联系招工急促的语气中,记者仿佛听到他不服输的精气神,也看到他对新威鞋业未来的信心。因为这几个月,国内市场每月为新威鞋业带来40万元进账,外贸订单亦恢复到最高峰时的七成。在新威鞋业财务室,记者看到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出口详单,还新增了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订单。伍新章兴奋地说:“每个月有10万双鞋的海外订单,人手不够,只能接4万双订单。现正利用春节返乡季加紧招工,迎接企业美好春天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