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湘东镇 查看内容

赣湘边萍乡浏市古街曾经“夜有万盏明灯”

2021-1-21 09:01|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位于我省萍乡市湘东区的浏市镇,在清代是一处颇为繁华的集市。在穿镇而过的萍水河上,来往商船数不胜数。彼时的浏市古街因水而兴,成为连接赣、湘、鄂三地商品贸易的水陆集散之地,甚至被誉为“小南京”。▲浏市古街 ...

位于我省萍乡市湘东区的浏市镇,在清代是一处颇为繁华的集市。在穿镇而过的萍水河上,来往商船数不胜数。彼时的浏市古街因水而兴,成为连接赣、湘、鄂三地商品贸易的水陆集散之地,甚至被誉为“小南京”。 


image.png

▲浏市古街的路面由青石板铺就,排列十分规整。


 位于赣湘两省交界处的江西省萍乡市境内,群山环绕,流水潺潺。该市湘东区有一条浏市古街,自古因水而兴,塑造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血脉与风骨。浏市古街北滨萍水河,曾是一处连接赣、湘、鄂等地商品贸易的水陆集散的繁华之地。运输商品的船只往来众多,使之被广大客商传为“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足以让人想象其当年的繁华盛景。


街名源于一座庙宇

记者查阅《昭萍志略》发现,萍乡城内素有“十二街二十四巷”之说。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萍乡在乡里之外另设20市,小西路、大西路设6市,其中就有浏公市。浏公市又叫浏公庙,简称浏市,因当地有座浏公庙而得名。由此,浏市古街也被称为“浏公庙街”。

记者了解到,浏公庙是当地一座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232年),处于浏市古街中间偏下的台地上。其正大门悬挂牌匾上书“朝阳盛景”。整体规模宏大,坐北朝南,一连三栋进深。前两栋合为一体,没有修墙隔断,中间留有天井,用于采光和排水。

据浏市社区居民罗文萍介绍,庙里还有一对猪形狮像,相传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所造,当地人为讨“肥猪拱门”的吉利话,特意把狮子做成猪的样子,以祈求丰收和生活美好。“我小时候听镇上老人讲,水运兴盛时,湖南、武汉等地的客商到浏市落脚时,都会到庙里祭拜一番,久而久之,便流传着‘日有千人朝拜’之说。”罗文萍告诉记者。


街头看不到街尾

据了解,浏市古街有千余米长,当地人笑称其为“一条狗肠街,街头看不到街尾”。整条长街分为主干道和支巷,组成“川”字形纵向排列着。主干道为南北走向,街边清一色的木板房长达数百米,依稀可见当年街上商铺林立的繁荣景象。

据当地老人颜海回忆,整改之前宽约丈许的古街路面由厚厚的麻石铺就,中间街面的麻石是横向排列的,两边街檐下是纵向排列的。街道两边的店铺一家紧挨着一家,仅铁匠铺就有十余家,还有数家煤庄。浏公庙与戏台之间的街边有一排木头房子,原来是酒楼,酒楼旁边是吉安会馆。

罗文萍告诉记者:“浏市老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声音,长街巷子里经常传出土车铁轮辗过麻石板发出的吱呀声,还有雨天过往行人穿着油鞋(外面涂桐油的旧式雨鞋)踩在麻石板上踢踏作响的声音。”


古街盛时有数百家商号

浏市古街盛极一时与其紧邻萍水河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近代史上,浏市古街曾是一个连接赣、湘、鄂等地商品贸易的水陆集散之地,其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码头兴旺,商船游弋。当地出产的煤炭、花炮、山货土产等在此装船,通过水路运送至外省,外省的物品也可由水路运来此处,因此商贸活动十分频繁。

沿河街景尤为壮观,河边有十来家煤庄设立了码头,岸上用土箕挑煤的、用土车推煤的人蜂拥而至,河中运煤载货的木船鱼贯而入,装货卸货的搬运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清代,船运的主力军是湖南,从湖南前来运煤的船被称为“乌金子船”。这些船一般结伴而来,全盛时期,萍水河上泊有上万船只等待装卸货物。一条船往往就是一户人家,男女老少都住在船上,小孩腰间通常用一条绳子拴住,这样便不用担心孩子会掉进河里。当商船停靠码头,商贾及其家人就会下船“斫肉打酒捡豆腐”,或售卖所带的货物,或采买生活用品。有时,湖南的花鼓戏戏班一来,至少要连着演出半个月才走。

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汇,让浏市古街获得了“小南京”的誉称,也使其颇具江南小街巷的风情。兴盛之时,街上有商号300多家,其中南货店、百货店、作坊就有200多家。


萍乡唯一浮桥横跨萍水河

岁月流转,物换星移,萍水河上万只商船早已不见踪影,如今公路、铁路等运输行业发达,当年的水运逐渐没落。沿着浏市古街行至河畔,便能看见横跨河面、连接浏市镇和黄堂村的一座浮桥。据了解,湘东区原有湘东街、浏市、黄花三座浮桥,目前仅存浏市浮桥一座,这也是萍乡市境内唯一的浮桥,被当地人誉为“浏市八景”之一。


image.png

▲浏市浮桥横跨萍水河,被誉为“浏市八景”之一。


据浏市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婷介绍,如今的浮桥是2020年重建的。原来的浮桥全长55米、宽3米,由20条木船和铁驳船组成。每条船长约6.6米、宽约(最宽处)1.7米,3条船为一组,船舱铺盖着木板,两侧分别安上木栏。组与组之间用铁链连系,一条铁索连贯全桥,并系于两岸石柱上,两个铁锚分别抛入桥两端的水中以固定桥身。

据《昭萍志略》记载,浏市浮桥最早建于1942年,由当时黄堂洲的袁甫章倡首,邀同李日繁等十几人,以两个渡船会为基础,发动农户募捐,募集了800多户1600多担谷,才修建完成。在浮桥建成之日,当地举行了非常隆重的通桥典礼。后续的使用则是由当地政府出资进行维修。

“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浮桥船身油漆都已脱落,木板也有点腐烂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政府对其进行了拆除,并在其附近建起了一座浏市大桥供人们通行。”李婷告诉记者,“尽管浏市大桥给当地交通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群众心中一直舍不得那座古浮桥。所以,去年在政府的全力资助下,重新建造了一座浮桥,这样,百姓记忆中的浏市浮桥又回来了。”


古街将重现当年盛景

如今,萍水河依然碧绿澄清,由东向西缓缓流淌着,水面空旷寂静,丝毫没有沾染尘世的喧嚣。每当夕阳的余晖洒落水面,波光摇曳,仿佛世外桃源一般。浏市古街仍旧有着江南小街巷情调的精致格局,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随着水运的逐渐萧条,古街上的大部分店铺早已歇业,变成了住家。在街巷之间,偶尔可以看见几位坐在小竹椅上晒太阳的老人,年轻人则多搬到市区里居住了。

对于浏市人来说,浏市古街的历史一直由祖辈口口相传,就像那些古老的传说愈发遥远。让浏市古街重获新生,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百姓的心愿。

“为了挖掘历史文化,改善老街环境,让浏市古街重新焕发神采,湘东区政府于2020年启动了浏市古街保护发展项目,对街上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保护、提升、改造和修缮。”李婷介绍称:“这个项目主张‘依旧修旧’的改造理念,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对旧式建筑加以维护,对新建筑加以折中返古的处理,使新旧建筑统一融洽,形成整体。如今,随着项目的日益推进,已经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一些商户进驻浏市老街,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来老街游玩。”

“经过改造的浏市古街变得更加整洁、美观了,街上不仅有各种现代化商铺开门营业,还能看到一些‘老手艺’。我相信,‘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的盛景不久便会在老街重现的。”罗文萍笑着对记者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