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湖上乡 查看内容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印记

2021-2-4 14:09|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刘新龙  莲花县湖上乡凡家村,是我市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6年的凡家村,到处破破烂烂,随处可见白色垃圾、杂草丛生,一栋栋危房触目惊心;许多村民就业无门、无所事事,常挤在几个烟雾缭绕的小商店里打牌聊天; ...

刘新龙

  莲花县湖上乡凡家村,是我市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2016年的凡家村,到处破破烂烂,随处可见白色垃圾、杂草丛生,一栋栋危房触目惊心;许多村民就业无门、无所事事,常挤在几个烟雾缭绕的小商店里打牌聊天;村干部由于待遇低、无钱办事,都疲于应付……5年的时间过去了,昔日的贫困村焕然一新。只见沥青路面的村道四通八达,村庄整洁卫生,田间地头、山上山下处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养猪场、光伏发电基地也陆续建成。通过实施“一领办、三参与”模式,建立了村罗汉果基地和“劳模爱心超市”等经济实体。在省慈善总会的大力帮助下,“栽富树”项目也在村里落地生根,30户贫困户“零风险”入股,踏踏实实就业,实实在在受益,一个个产业扶贫基地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是什么让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项目带动成为村级经济腾飞的双翼

  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帮扶单位工作队、帮扶干部的推动下,一个个效果立竿见影的项目在凡家村催生出绚丽的花朵。

  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该乡工商人士投资30万元,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方式,兴建凡家村鞋面加工扶贫车间,增加就业岗位50个,安排40余名村民和贫困户在该厂就近就业,月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

  由政府出资扶助45户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其中分散安装户年均收益达到2000余元,集中安装户每户月收益达300余元。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2018年,帮扶工作队又争取到井冈山大学对项目提供的指导和技术支持,由县扶贫办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在该村新创办了桑葚种植基地、无花果种植基地。据统计,2016年以来,帮扶工作队帮助该村建成产业扶贫项目7个,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加快脱贫步伐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任第一书记接力成为贫困村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黄志飞、林海武、李西京三任第一书记用满腔热忱,一个接着一个干,誓叫凡家村变富村。

  黄志飞,一名50多岁的转业军人,他想扭转贫困户“等、要、靠”的思想,摸清每一名贫困户的家底和发展方向。为不耽误农户的生产和工作时间,黄志飞常常利用早晨、傍晚等农户较为空闲的时间段,到田间地头、贫困户家中走访,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情况。通过用心调研,黄志飞摸清了基本村情,真实掌握了全村贫困户各自的家庭成员构成、致贫原因、主要困难、优势脱贫因素和脱贫意愿等。在此基础上,黄志飞与村两委班子依托扶贫政策,因势利导、因户制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直到脑梗发作,才不得不从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退役”为工作队员。

  莲花县民政局副局长林海武果断接过第一书记的接力棒,继续带领大家共绘凡家村的发展蓝图。不幸的是,2018年8月6日,在扶贫返家途中,骑着摩托车的他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右手中指、无名指骨折,右臂肌肉拉伤,动过一次手术,至今还留下了手掌麻木的后遗症。虽在车祸发生后,林海武有过退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念头,但想到党员的使命和该村66户贫困户的期盼眼神,他还是继续选择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担任第一书记。正是有这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劲,原来的“空壳村”发展到村级集体经济超20万元;村民家庭收入显著增加,全村人均增收2000余元。2018年10月,经国家抽查、省级评估验收,凡家村实现了整村退出贫困村,全村66户贫困户除2户2人由政府兜底保障外,其余64户281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2019年12月,李西京又接过接力棒,担任凡家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伊始,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又恰逢春节,可李西京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毅然选择与凡家村村民一同抗击疫情,连续两个多月奋战在凡家村抗疫一线。他充分发挥党群连心桥作用,召开村两委会议,在全村各个出口处设置交通管制点,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疫情防控到位。(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凡家村的孵鸭技术已有400多年历史,在周边县区赫赫有名,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渐渐没落,如今已销声匿迹。如果能够重新把这门孵鸭技术发展为村里的扶贫产业,将其规模化、产业化,为莲花血鸭这道具有莲花地域特色的菜肴提供食材,那该多好。深思熟虑后,李西京决定为村里打造这块“金字招牌”。就在李西京和村两委为缺乏启动资金犯难的时候,国家的好政策如春风吹到了凡家村。凡家村作为深度贫困村,可以申请200万元基础设施项目债券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在李西京的努力下,凡家村鸭苗孵化车间以及脱贫攻坚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得以顺利启动。查看项目建设进度、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质量是李西京每天的必备功课。如今,鸭苗孵化车间以及脱贫攻坚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已进入生产阶段,沉睡了30多年的凡家孵鸭招牌产业必将重新焕发生机。

  “坚决不让一户掉队”成为每一名帮扶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李西京说:“我是带着使命过来的,脱贫路上坚决不让一户人家掉队!”这也是每一名帮扶干部的铮铮誓言,更是大家的初心和使命。

  2016年春节刚过,村民刘丙文的妻子彭新梅被查出患有癌症。平时靠泥工养家糊口的刘丙文因需陪妻治病没了收入,还要负担高额的医药费,以及两个读大学的女儿、读高中的儿子的学费。这个家庭顿时陷入困境。就在刘丙文一家人绝望之时,政府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刘丙文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享受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光伏扶贫、文化扶贫6项帮扶政策,帮扶资金达30余万元。尤其是健康扶贫政策让彭新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教育扶贫政策让3个孩子顺利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没有政府的好政策,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挺到今天。”刘丙文发自内心地感激。

  为了不让一个人掉队,扶贫工作组和帮扶干部结合县委“1+19”帮扶方案和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等帮扶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对贫困户实施住房、教育、健康、就业、产业、保障扶贫。通过实施教育扶贫、低保救助、危房改造、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全村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昔日的深度贫困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鲜活的。

  几年时间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建篮球场1个、户外健身场两个;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投资10万元新建1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修建文化墙466米;投资27万元新建1个便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25万元对连接路口镇的道路进行全面加宽,实现村组道路硬化100%;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修建防洪堤600米、机耕道3000余米;投资近80万元新建机井和蓄水池,让村民用上了水质合格的自来水。为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还运用补助资金为49户农户修建水冲式卫生厕所,修建垃圾集中收集点9个、污水排放沟460余米。据统计,2016年以来,共整合资金600余万元,帮助该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致力打造“富裕、美丽、和谐、文明”的升级版美丽乡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