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8年聚焦三农问题,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对于党中央和国务院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表示欢欣和鼓舞。2020年,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我们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些新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无比自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了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传统的农业镇,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在加快经济转型与生态建设步伐。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农业要强,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立足镇情农情,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力争未来几年乡村面貌有更大的改善和提升。文件明确指出的“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的振兴,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一脉相承,为我们基层干部指明了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我认为既要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也要发挥政府的支撑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如要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热情,加快农村资源资产认定,健全土地要素城乡流转机制等,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同时,政府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打造农业农村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当前,乡村人才外流和缺失现象已经不可忽视,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多管齐下。一是培育本土人才。特别是今年换届年,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带头致富能力强”的用人标准,严格按照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程序优选“领头雁”。在“正规军”之外,还要坚持“群众推、组织荐、社会招”等多渠道储备本土人才,选拔一批能干事、会干事、敢担当的“后备军”,为实现乡村振兴铺路搭桥。二是吸收外来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实施系列“筑巢引凤”计划,开辟稀缺人才的“绿色通道”。同时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等等,让人才招之能来,来之能安。三是用好优秀人才。人才的价值在于“用”,善用、会用、敢用才能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最大化。所以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优秀人才选拔任用制度,通过完善的奖励、管理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好循环。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作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来源,良好的文化基础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我们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同时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成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既直观反映乡村的文明程度,也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实现生态宜居,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价值观,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宜居,更需要乡村特色文化的底蕴依托。每一个地区的文化已经与村落布局、族群地标、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除了注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在一草一木中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组织振兴作为保障性工程抓实抓好。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是“主心骨”。一是善于谋全局。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要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更是要走从全局出发,构建经济与精神并轨,经济与环境共赢的和谐发展的全局之路。开篇、布局、谋划、落笔,每一步都不能缺少党组织这个"领头雁"的牵引,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少走弯路。二是甘于干实事。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能作为、敢担当,真正做到关注乡村、关爱乡村、关心乡村,才能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共同为着伟大的目标努力奋进。三是勤于抓党建。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就必须打通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要在思想教育、干部管理、组织建设、制度执行以及能力培养上都切实严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我们的美好愿望才能实现。(供稿:萍乡市安源区人大代表、五陂镇党委书记梁志田) |